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第4-8讲)

教育心理学第4-8讲)


好书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 有趣、符合孩子的趣味 • 优美、体现文字的魅力 • 有思想,学生读了能有收获 • 符合孩子的思维水平
二、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的本质是让学生多经历,多体验。为什么 艺术家要采风,为什么一个歌唱演员技巧高明却无法打 动人,因为体验,还是生活体验!体验本身就是人生中 的一笔重要的财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命的质 量。人生为什么丰富,因为我们有体验;人生为什么难 忘,因为我们有体验!
• 在实验中桑代克发现,学习过程具有渐进性。饿猫 最初的尝试中有许多任意的、无关的行为,浪费时 间很多。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多,解决问题所花费的 时间逐渐减少。这一过程是渐进、缓慢的,而不是
顿悟或飞跃式的。
所以学习是一个尝
试与错误的过程。
这一学习理论被 称为 “试误说”。
•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中没有观念的作用,不含 有任何推理或思维的成分。虽然就其形式来讲,人 类的学习比动物的学习要复杂得多,但
第七讲
如何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学以致用
行动的和看风景的
一、读万卷书
让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情比读 好书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更大。书是人类智慧文化的结晶, 好书的作者将其人生经验和思考写成书,读书的过程就是和 作者对话的过程。读书还有心灵指引的作用,书中有好恶, 有价值观。书中还有思维和表达方法,读书的过程中,学生 能够体会作者的思路和起承转合,能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与表达水平。
• 在相当程度上儿童的发展就是社会化的过 程,不得不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
社会文化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 大量的“素材”
一个之前从未去过医院的小孩子正躺在小儿科的病
床上,这时从床头上方的对讲机传来值班护士的声音:
“你好,Chelsea,你还好吗?需要什么帮助吗?”小 女孩很迷惑,没有出声。护士又重复了一遍,但小女孩
红霞的妈妈知道老师说得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要,但是,提高思维 能力?什么是思维能力?怎么提高思维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辨别能力 2.丰富学生的记忆与积累 3.促进学生的理解与领会 4.鼓励学生应用与实践 5.激发学生反思与创造
观察与辨别力
• 聚而不僵 • 广而不散 • 细而不碎
记忆与积累
还是没有回应。后来,护士一字一句地说:“Chelsea, 你在吗?请讲话。”小女孩试探着回答:“墙壁你好,
我在这儿。”
医院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小女孩与这个情境中的若 干因素进行互动,进行着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同化与顺应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在以往经验上“建构”的过程。
社会文化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轨迹
研究者(Kevin Miller,1995)测试来自伊利 诺伊州香槟城和中国北京的3-5岁儿童,让每个儿童 尽可能多地数数。3岁儿童没表现出文化差异,但到 了4岁,中国儿童开始显示数数优势 ,这种优势到5 岁会更明显。尽管几乎所有儿童都可以数到10(美: 94%;中:92%),但只有48%的美国儿童能数到 20,而中国儿童却有74%能做到。一旦儿童可以数 到20,那么对数到100就不存在文化差异。
以下几种心理 品质对于孩子 的品行很重要
•善良 •宽容 •谦逊 •中正 •真诚
个体的品行表 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 •态度层面 •行为层面
如何培养学生的品行
• 小处着手,细节培养 • 师长的示范、榜样作用特别重要,师长也需要不断地
学习、改进 • 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很重要,关注“重要他人”的影响 • 尊重孩子,自尊的孩子才能尊重别人。
第六讲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心理学的角度,个体的行为习惯是一种“反 应定势”,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是后天环境影 响及教育的结果。
一个人可能“品行”端正,是个好人!但其某 些行为习惯却令人“不敢恭维”,这会对一个人产 生很重要的影响。
良好行为习惯的经典解释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 人接物的准则。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 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
语·学而》 )
在好的、层次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个体的行 为习惯要求就越高,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 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能力与文凭。
• 守信用 • 尊重他人隐私 • 注重他人和环境利益 • 温和谦让 • 独立坚强 • 集体主义 • 节制 • 专注与坚持
• 桑代克认为,“选择与联结”不仅可以解释动物的 学习过程,也可以解释人的学习过程,甚至可以推 广用于解释一切心理过程。桑代克承认人类的学习 较之动物的学习要复杂得多,但他认为人类的学习 也同动物一样是基于本能。当学习者面临一个新的 情境时,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学习者必须通 过不断地尝试错误,从多种可能的本能反应中,选 择一个反应与情境形成联结,联结的形成意味着学 习过程的完成。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安排情境, 控制反应,使学习者形成适当的联结。
• 兴趣很重要 • 重要的东西还是要记忆,将记忆与欣赏相结合 • 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理解与领会
理解与领会是非常核心的思维技能,在整个思 维链条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理解来自问题的驱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 理解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需要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 • 概括、抽象和推理是理解的核心思维过程
社会文化的影响是直接、深刻、 包围性的
这与班 杜拉的 社会学 习理论 有何不 同?
盐湖城:
21个月的小男孩桑迪和妈妈在玩一个装有小玩具娃娃的玻璃瓶。 桑迪的妈妈举起瓶子,兴奋地叫道:“这是什么?它里面有什么东 西?”然后指着瓶子里的小玩具娃娃:“它是小人吗?”当桑迪把瓶 子推到时,妈妈在一旁建议道:“你能打开瓶盖吗?”
应用与实践
• 整合、巩固所学知识 • 将书面知识实践化 • 获得课堂中没有的知识与技能
反思与创造
•每个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标准答案很危险 •不要以成人的思想笼罩孩子的思想
第五讲
如何培养学生的品行
——道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个人的学问和能力表现了这个人 “力量”的大小, 而这种力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一 个人的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力量的方向。因此,才干 和能力决定的是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力量,而品行决定了这 个力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前者决定力量 的大小,后者决定力量的作用和价值。

1928年,他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 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这一观点同他的环境决定论 主张是一致的。这部书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上,给儿童的养育实践提出 了许多严厉的告诫。他提出,父母永远不要:
拥抱和亲吻儿童,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盖上。如果必须的话, 那么当他们说晚安的时候亲吻他们的额头一下。早晨起床后和他们握握 手。如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就在头上轻拍一下, 以示赞扬……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你可以多么轻松地客观地对待他们, 同时又不失你的慈爱。你会为以往的那种令人作呕的、多愁善感的养育 方式而感到彻底的羞愧。
第四讲
怎么让学生变得更聪明?
——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红霞现在上四年级了,和多数同学一样,也报了奥数班。红霞是一 个非常用功的孩子,每天做奥数班周末留下的题目都要1个小时左右,但 做得非常吃力,老师教过的照猫画虎可以,但题目稍微变一点就又不会 了。妈妈看在眼里也是觉得很心疼、又很无奈。奥数班分为快班和慢班, 老师通知红霞的妈妈由于几次考试红霞成绩都不好,要把她调到慢班去。 周末妈妈带着红霞见到老师,红霞拉着老师的衣角埋着头说:“老师, 您别把我调到慢班去,我一定好好做题,下次我一定好好考。”看到这 个情景,妈妈的眼泪都快冒出来了。老师对红霞和她的妈妈说:“我知 道你非常用功,你也很听话,但是要想有进步,不仅是刻苦就行的,你 得多动脑筋,发现这些题目的规律,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做万般事
世界是一本书,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让学生参加社会实 践活动,旅游,社区服务,做志愿者。
实践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整合各种学习成分最有利的 过程。有时老师和家长会觉得奇怪,学生在课堂上是条虫, 课下却是条龙。有时家长会抱怨孩子:“你净整那些没用的, 将这个劲头用在学习上多好”,有时还会对学生横加阻拦, 打击孩子的兴趣,破坏孩子干喜欢的事情的条件。一旦孩子 真的对这些丧失了兴趣,这才是最大的损失,他也不太可能 就对学习感兴趣了,甚至有可能憎恨学习,因为感觉到是因 为学习不让他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行为主义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 桑代克使用旧的条木箱和木棒 设计和建造了基本的迷箱,用 于他的动物学习的研究。为了 跳出迷箱,动物不得不学会操
作一个门拴。
• 在一个系列的实验中,桑代克把 一只被剥夺食物的猫放到一个迷 箱中。迷箱外面放着食物,如果 猫从箱中跳了出来,就可以获得 食物奖赏。这只猫必须拉动一个 杠杆或者一条链子,或者必须进 行一系列动作才能拉动门拴,打 开箱门。
如果孩子做错了,给他们不令人 满意乃至引起痛苦的回馈,这样的行 为就会逐渐减少;如果孩子做对了, 给他们另人满意的回馈,这样的行为 就会逐渐增加。
你对行为主义就学习和行 为改变的解释作何评价?
思考:
人和动物面对 奖惩的反应有 什么不同?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 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社会文 化本身就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 基本依据
第八讲
怎么运用奖励和惩罚
——改变个体的重要方法
为什么?
在一个院子里,一位老先生的邻居们大多有一些十来岁 的孩子。孩子们每每聚在一起时,总是追逐打闹、嘻嘻哈哈、 吵声震天,使得这位颇需休息的老先生大受其苦。面对孩子 们的吵闹,屡次出面干涉却全然不起作用,孩子们很快就在 游戏的兴奋中把“吵闹会影响他人休息”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老先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把孩子们叫到 身边,告诉他们:他的听力不太好,但又想分享他们的快乐, 听到他们的欢笑声。所以,谁的嗓门大、谁的叫声高,他给 谁的钱就多。结果,有些孩子得到5角钱,有些得到2角钱, 有些只得到5分钱。此后的一周里,总是施以同样的奖励, 孩子们也卖力地大声叫喊。突然,从第二周开始老先生不再 给予任何金钱奖励。结果,孩子们感觉自己受到的待遇颇不 公正:“今天怎么喊的这么响连一分钱都不给”,“不给钱 了谁还给你喊叫”。至此,孩子们对大声喊叫完全失去了兴 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