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从肝论治体会
[关键词] 脾胃病;从肝论治
脾胃病为内科常见疾病,中医之治疗方法尚多,但须以辨证施治为准则。
笔者临证擅长脾胃病的治疗,现将其从肝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1 木气乘中,疏肝和胃
患者男,46岁,2009年10月3 日初诊。
患者曾有慢性胃炎病史,2周前因情志不畅,致胃脘疼痛发作。
刻诊:胃脘胀痛,两胁不适,嗳气频频,心烦,纳呆,干哕欲呕,大便稍干、日1次,苔白质红,脉弦细。
拟诊慢性胃炎。
证属肝气犯胃。
治宜疏肝和胃。
拟方:柴胡10 g,炒白芍15 g,炒枳壳10 g,法半夏10 g,青皮、陈皮各10 g,桂枝6 g,香附15 g,甘草6 g。
每日1剂。
服药4剂,胃脘胀痛、嗳气、心烦减轻,饮食增加。
继守上方加佛手10 g,香椽10 g。
又进6剂,诸症悉平,胃腑已安。
按:患者肝气不得条达,郁结于内,侮于中焦,肝气犯胃为脘胁胀痛之因。
此患者宿有胃疾,因肝气不舒而致旧病复发,拟疏肝和胃法,投以四逆散加味治疗之,故肝气得以条达,而病瘥。
2 胃阴不足,柔肝治之
患者男,37岁,2010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宿有慢性胃病史多年,曾作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近年来胃脘灼热,隐痛不休,曾服用滋养胃阴之剂而效果不著。
刻诊:胃脘隐痛灼热,面色欠润,体倦无力,心烦易躁,饥而不欲食,口干,大便稍硬,小便自利,苔白质红,脉弦细略数。
证属肝强胃弱,胃阴亏虚。
治以柔肝缓急,兼养胃阴。
投以一贯煎加减:枸杞10 g,川楝子10 g,麦冬15 g,生地15 g,白芍15 g,砂仁10 g,乌梅10 g,陈皮10 g,黄连6 g,甘草6 g。
每日1剂。
服药5剂,脘痛灼热减轻,纳食增加,心情舒畅。
继守上方服用10剂,诸恙皆除。
按:胃阴虚证在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尽管酸甘化阴,药证相符,但往往效果较差。
故笔者在治胃阴虚予滋养胃阴而不效时,以柔肝治之。
因肝体阴而用阳,刚亢成性,非柔不克,肝阳偏旺,势必乘胃,更使伤阴劫液。
故投以一贯煎加减,使肝体得柔,胃阴自复。
3 腹痛泄泻,扶土抑木
患者女,45岁,2011年8月25日初诊。
患者腹泻1年余,大便溏薄,晨起则泄,每日2~3行,夹有不消化食物,无黏液及脓血。
曾服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香连丸之辈均罔效。
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具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胃脘作胀,肠鸣,嗳气,形体消瘦等。
纳谷如常,精神尚佳,小便自利,苔白,
质淡红,脉弦细。
证属肝木乘脾,脾虚失运。
治以扶土抑木。
方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15 g,党参1 5 g,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泽泻15 g,防风10 g,炒白术12 g,柴胡10 g,白芍15 g,羌活、独活各6 g,炙甘草6 g,大枣4枚,生姜3片。
每日1剂。
服药6剂,腹泄减轻,大便每日1~2次,但仍便溏,夹有少量不消化食物,余症均减。
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症顿失,病已向愈。
为巩固疗效,嘱续服是方4剂。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泄泻之证,脾虚肝乘者一般为慢性,患者除泄泻之外,常伴有腹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
《医方考》谓“痛责之肝,泻责之脾;肝责之实,脾责之虚。
肝实脾虚,故成痛泻”。
此患者虽晨起泄泻,完谷不化,似命门火衰;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则为肝木乘脾所致,故用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
该方除痛泻要方外,还有升阳益气健脾祛湿之药,较痛泻要方更为周全,故用之获效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