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绘画史》读后感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就买过高居翰先生的好几本书。
如《隔江山色》、《山外山》和《气势撼人》,但它们无一例外地在被草草翻阅过几次后束之高阁,终于在最近半年,借给了相近专业的朋友。
当时说好了一本看一个月还,结果半年过去,我们聊起来,她也只是大致翻过,并没有细心阅览。
为什么?我们明明渴求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却因为惰懒等原因,停下了脚步,踟蹰不前。
这其中,除了个人的原因外,我相信书“好不好读”或者“易不易读”也会决定我们的阅读速度以及探索兴趣。
说回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
一直以来,我也有读些中西美史及画作论述,但时常为文中虚无缥缈的形容词所苦。
常见的有:气韵生动、意境高妙、下笔老练、意境幽深、力透纸背等。
仿佛论画者只需从锦囊中随意摸出几枚成语,就能敷衍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艺术批评了。
细究之下,这一腔“陈词滥调”已经弹唱了一千多年,自从南北朝书画论者提出了气韵、性灵、意境这一套主题之后,历朝历代的论者都用古人的眼睛来看画,一切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用这套方法,我无法将中国画特殊的美确实地传递到学生心中。
幸好,汉学家高居翰从现代眼光写了这样一本《中国绘画史》。
而它的可贵在于:就画论画,也是译者在序中表达的本书特点。
我读完也认为是这点这本书让我折服,非常难得。
尽量剥离历史、政治、哲学、人文,去关注作者和作品,凝视作品的细节。
我每看高居翰分析一个画家或一幅画,分析他们的绘画主题,绘画笔法,构图,对照图片都能看到所说的画与画不同,风格与风格的不同,读毕都能记住大概,认可高的观点。
这样能记下的作者和作品都是活的,甚至对流派演变都有了一二掌握。
比如他写弘仁的山水:
“他描绘危峰峻嶂的时候,使用了拖曳的长线条,表现山面上重叠的坡坳。
线条上再用淡墨渲染。
有时或用极浅的颜色,添加一些疏落的枯树干草,一些玩具似的屋舍,岸边一座孤亭。
山水最后便像一纸用细铁丝和玻璃建成的结构,纤弱而不具实质。
然而它透逸出寂静的气氛,像是从稀薄明亮的空气中看过去的一座敏感的抽象山景。
”
能有一本书,如此踏实地把点都落实到绘画的笔墨、线条、布局等视觉语言上,是读者的幸运。
也希望自己能在找书、读书的道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