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水质评价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解析

2.水质评价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解析


6
2.国内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中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主要河流、 湖泊(水库)上进行水质评价工作。1960 年提 出了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报告及有关图表。 1972年,包含了水质评价内容的《北京西郊环 境质量评价研究》树立了我国水质评价研究上 的第一个里程碑。随后,开展了官厅水库、松 花江、图们江、白洋淀、湘江、杭州西湖、武 昌东湖、昆明滇池、太湖、东海海域及南海海 域等水环境的专题质量评价工作。
3


水质评价是研究人类水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评价人类水环境质量的水平,并对水环境要素 或区域水环境性质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的科学, 也是研究改善和提高人类水环境质量的方法和 途径的科学。 水质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划分,有回顾评价、现 状评价和影响评价。其中,水质现状评价是根 据近几年水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水环境 质量现状进行评价。通过水质现状评价可以了 解过去人类活动对一个地区水环境质量各要素 的影响后果,从而可以进一步追索造成污染的 原因,便于制定和采取综合措施,在治理污染 的同时,积极的进行污染预防,是水环境影响 评价的基础。
19
3.灰色评价法
水质的监测数据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获得的,因 而信息是不完全或不确切的,故可将水环境系统视为一个灰 色系统,即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或不确知的系统, 这一原理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基本思路是:计算水体水 质中各因子的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然后根据 关联度大小确定水体水质的级别。对处于同类水质的不同水 体可通过其与该类标准水体的关联度大小进行优劣比较。 灰色评价法主要有灰色聚类法、灰色关联法、灰色模式识别 法、等斜率灰色聚类法、区域灰色决策法、加权灰色局势决 策法、梯形灰色聚类分析法、灰色局势决策法、灰色贴近 度法等。
17
1.单因子评价法 指用水体中感观性、毒物和生物学等单因子的监测结果对照 各自评价标准,确定各项目的水质类别,在所有项目水质类别 中选取水质最差类别作为水体水质类别,是现行国家水质标准 中确定的悲观评价原则。 2.污染指数法 污染指数评价法是用水体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评价标 准之比作为该项目的污染分指数,再通过各种数学手段将各项 目的分指数综合运算得出一个综合指数,以此代表水体的污染 程度,作为水质评定尺度。 指数法综合评价是对整体水体质量的定量描述,只要项目、 标准、监测结果可靠,综合评价从总体上看是可以基本反映污 染的性质和程度的。而且对于全国流域尺度而言,指数化综合 评价法计算简便,便于进行水系之间或同一水系时间上的基本 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进行水质评价时 采取这种方法。
8
吕兰军、徐祖信、李俊莉运用各种指数法进行 水环境质量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一种全新 的河流指数评价方法,它既可以比较分析同一 类水质指标在同一级别中的差异,又可以在不 同类别水质指标中比较分析水质的污染程度; 汪家权、沈时兴把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构建 新的评价模型应用于水质评价中,李如忠对水 质评价模型进行了综述;宋军继分析了城市环 境与水的关系以及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水环境发展的应对策略。 由上可见我国关于河流、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 和水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当活跃,使得水环境 质量评价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讲 水质评价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国内外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水环境评价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评价方法介绍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六安市淠河水质模糊综合评价 淠河评价结论 方法创新之处
2
一.国内外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长期以来,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 学者关心的课题,在国外于20世纪60 年 代中期开始出现,70年代蓬勃发展。美国 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形式肯 定的国家。纵观环境评价的发展,有由单 目标向多目标,由单环境要素向多环境要 素,由单纯的自然环境系统向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的综合系统,由静态分析向动态 分析发展的趋势。
13
2.发展趋势


1)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数法,其基本理论和方法 都相当成熟,仍然是水污染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但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采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完 善而走向统一,以提高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并成为其 它方法评价结果的一种参比。 2)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发展以及耗散结构论、 协同论和突变论的产生,模糊数学、层次分析、灰色 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系统方法将不断应用于水 环境评价,而成为今后研究的一大热点;由单因子模 型的定量评价预测向多因子模型的综合评价预测发展; 水环境中不同系统方法和藕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随 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往往共存于所研究的对象和问 题之中。因此,水资源研究的随机分析、模糊分析和 灰色分析的祸合思路将引起人们的重视。
5
N.L.Nemerow 在其《河流污染的科学分析》一书中提 出内梅罗指数法。S.L.Ross 根据 BOD、NH3-N、SS 及DO 四项指标,对英国克鲁德河流域主、支流水质 进行了评价。进入90年代后,水质评价的方法得到了 进一步的扩展,各种数学方法和模型都得到了应用, 如Puckett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美国弗吉尼亚州某些 河流的主要离子化学因素进行了研究,Sokolov等运 用模型模拟了澳大利亚东南部Yarra河流水质参数随时 间的随机变化情况,Caissie 等对加拿大一条小河流 河水主要离子浓度随流量的变动和水文分割进行了研 究,前东欧和苏联的多数学者在评价时既考虑物理和 化学指标,还考虑生物指标,使水质评价更加全面、 科学.
15
4)建立有效的计算机评价支持系统
根据钱学森提出的处理复杂巨型系统的方法—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metasynthesis) 的基本思想,尝试将多方法组合、交互式思想 同先进的技术方法综合起来构成集成式智能化 交互式评价支持系统,这种评价支持系统应综 合评价对象集、评价目标集、评价人集、评价 方法集,及其他的先进技术(如人工智能、知识 工程、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集理论、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于一体,形成“人一机 一评价对象”一体化模式,即从IDSS向护 I3DSS转变,使评价工具具备通用性、规范性、 智能性、交互性等特征。
12


5)迄今没有一个被大家公认通用的、具有可比性的水 质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各地各部门在进行水质评价时, 选用模型的任意性很强,评价的结果不便于与其它地区 水质状况进行比较,因而也不能准确反映本地的相对污 染状态,国家难以全面掌握水环境污染的时空分布态势, 其结果难以被公众接受,达不到水质评价的目的。1999 年12 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综合评价技术研讨会提出, 要把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统一和改进问题作为目前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6)缺乏比较客观的确定环境因子权重的量化方法。除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外,其它各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无疑 都受权重影响很大,权重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 多因子的水质综合评价中, 各因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 是不同的,而目前缺乏统一的客观的定权方法,这对评 价结果的可比性影响较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不适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国家对水资源 利用的战略指导。一个合理的、能真实反映水资源状 况的水资源评价模型,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 国家水资源战略的制定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能评价 水资源的现状,而且能为国家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作 宏观的战略指导,但目前水资源的评价方法的片面性 往往不能达到本目标。 4)由于对水质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尚存在分歧, 因此 在水质类别判定上各种方法的结果经常不一致。一部 分人认为,水质综合评价要考虑各种指标的综合作用, 如果多数指标的级别较低,而仅有几项指标级别高,则 不应把综合水质定为较高级别。而实际上, 现行国标 GHZBI-1999中对地表水综合评价均已确定悲观的原 则,即以单项指标最差所属级别确定其综合水质级别。 这是符合实际的,因为若某项指标浓度严重超标,已不 适于饮用,却仍评为可作为饮用水源地的三类水,将给 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在把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应用于水质综合评价时要考虑水体环境的特殊性,必须 满足水质类别判断的准确性。
14
3)进行基于方法集的组合评价研究
方法集是指能独立完成对对象进行评价的方法的 全体。基于方法集的组合评价方法是指,在评 价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准则和规则 从基本评价方法集中抽取若干方法,并运用这 些评价方法对待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然后寻找 理想的组合算法模型对以上评价结果进行优化 组合的全过程。通过方法的集成去寻求一个更 有效的方法组合,以消除单一方法产生的随机 误差和系统偏差,进而解决多方法评价结论的 非一致性问题。
16
三.评价方法介绍
我国于1974年提出用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水污染, 至今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关于河流水质综合 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活跃,到现在为止,各家提出 的综合评价水质的方法或指数就有几十种之多。概 括起来大致分指数评价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 法、物元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地理信息 系统的应用评价中,另外,还有一些评价方法,如 普适指数公式法、层次分析法、水质污染损害率评 价法、可拓评价法、密切值法、水质综合特征模式 法、矩阵排序法、因子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适用于一些特定场合,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4
1.国外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概况
20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河流水质日趋恶化,用水安全得不 到保证,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质评价工作 也随着发展起来。最早是德国科学家柯克维兹和莫松等提 出了生物学的水质评价分类方法,随后英国科学家根据河 流水质情况,提出以化学指标对河流进行污染分类。1965 年,美国俄该俄州河流卫生委员会的赫尔顿R.K.Horton) 提出了一种水质评价的指数体系,并提出了制定指数的步 骤,即豪顿水质指数(QI),标志着水质现状评价工作的 开始。随后 R.M.Brown 等于 1970 年在35种水质参数中选 取11 种重要水质参数,然后再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加权计 算,即建立了水质指数(WQI),意大利斐拉拉大学卫生 研究所提出的普拉特水质指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