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脑性瘫痪
儿童康复医学——脑性瘫痪
永康康复中心 王巍
a
1
小儿脑瘫概述
一、中国小儿脑瘫的发展简史 二、脑性瘫痪(定义、病因、病生改变、分型、临床表现) 三、小儿脑瘫的评定 四、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
a
2
一、中国小儿脑瘫的发展简史
20世纪80年代初期,晚于发达国家几十年; 李树春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康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学术团体; 近三十年,全国各地普遍涌现更多的研究所与康复机构; 1988年的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提出定义; 2004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再次提出修订; 2006年中康儿童专业委员会、中康协儿童专业委员会再次提出; 原则上采用第三种。
•
收、内旋模式。上肢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
•
指内收、腕屈曲、肘关节屈曲,肩内收、内旋;
•
而下肢为尖足、足内翻、或外翻、髋屈曲、走路
•
时呈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踝
•
阵挛阳性、严重者关节变形、挛缩。
a15Leabharlann a10a11
二、脑性瘫痪
•4.脑性瘫痪分型: 按照临床表现: 痉挛型; 强直型; 不随意运动型; 共济失调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按照瘫痪部位分型: 单瘫; 双瘫; 偏瘫; 三肢瘫; 四肢瘫;
a
12
用分型如何描述?
a
13
用分型如何描述?
a
14
痉挛型:
此类型的患儿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
a
3
危害:
脑瘫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患,主要造成运动障碍,致大量患儿长期或 者终身残疾。严重的脑瘫儿童不仅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学习 和工作,无法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给家庭带来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沉 重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带来一系列社会性 问题。
a
4
二、脑性瘫痪
• 1.定义: • 2004年: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
• 病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者是脑发育缺陷。
• 症状: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a
7
二、脑性瘫痪
•2.发病率和病因:
•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1.5‰~4‰,平均为2‰; 98年报道我国是1.8‰~4‰
•病因: (1)出生前:母体因素,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 兆流产、用药、营养不良、母亲智力落后等;
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2006年: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a
5
脑性瘫痪定义三要素:
• 脑源性:大脑在生长发育期受到的脑损伤 • 病变:非进行性 • 症状:不是一过性的,永久性
a
6
脑瘫定义基本观点:
• 发病时期: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或发育早期。
遗传因素,双胞胎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有脑瘫患儿在发生脑 瘫的几率偏高。
a
8
二、脑性瘫痪
•(2)围生期因素(28w—1w):胎龄<32周、出生体重<2000g(低体重小 样儿)、巨大儿、产程过长、多胎、产时缺血缺氧、产伤、脐带绕颈;胎盘 功能不全等。
•(3)出生后:胆红素脑病、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 、
脑部感染、新生儿期惊厥、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脑
积水等高危因素。
•最常见:早产低体重、窒息缺氧、胆红素脑病。
a
9
二、脑性瘫痪
•3.病理生理学改变:
•神经元坏死-临床表现:痉挛性四肢瘫、智能低下、癫痫等。 •基底节丘脑大理石纹状样改变:临床可见锥体外系症状。多见于不随意运动
型脑瘫。
•动脉分枝末梢部位的梗塞:临床表现:偏瘫、单瘫等。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临床表现:痉挛型双瘫。多见于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