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虫治虫注音解释翻译

以虫治虫注音解释翻译

21.以虫治虫
班级:姓名: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
..。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
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

一、给下列字注音。

蝎()喙()钳()蔽()
悉()旬()穰()傍()
二、解释下列字词。

1.界:
2.方:
3.为:
4.之:
5.害:
6.其:
7.喙:
8.钳:9.蔽地:
10.蔽:
11.以:
12.悉:
13.旬日:
14.皆尽:
15.岁:
16.以:
17.大穰:
18.其:
19.旧:
20.之:
21.土人:
22.谓:
三、翻译句子。

1.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4.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
..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
使其
..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金钗,问塔动之因
..。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
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
联如
..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

人皆伏其
..精练。

一、给下列字注音。

梵()患()喻()皓()钗()讫()弥()遂()胠()箧()履()伏()二、解释下列字词。

1.据:
2.于:
3.方:
4.级:
5.之:
6.患:
7.云:
8.布:
9.故如此:
10.故:
11.如此:
12.乃:
13.以:
14.而:
15.初:
16.无可奈何:17.密:
18.使:
19.其:
20.之:
21.贻:
22.以:
23.之:
24.因:
25.此:
26.易:
27.耳:
28.但:
29.讫:
30.实:
31.钉之:
32.钉:
33.之:
34.如:
35.其:
36.言:
37.遂:
38.盖:
39.弥束:
40.六幕:
41.相:
42.联:
43.如:
44.胠箧:
45.履:
46.其:
47.持:
48.自:
49.伏:
50.其:
三、翻译句子。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6.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四、阅读探究
1.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3.“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
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五、比较阅读
【甲】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浩日:“京师地平无山,而
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国朝(宋朝)以来,
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世传
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
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欧阳修《归田录》)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
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
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沈括《梦溪笔谈》)
1.给下列加粗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

(1)而制度甚精【】A.规章制度B.制造方法(技艺)C.规格D.艺术
(2)人皆伏其精练【】A.简练B.精明C.高明D.精当
2.甲文中有四个“之”,它们的正确解释分别是【】
A.①代宝寺塔②塔不正的原因③代宝寺塔④结构助词“的”
B.①代宝寺塔②代预浩③代宝寺塔④结构助词“的”
C.①代宝寺塔②塔不正的原因③取消句子独立性④结构助词“的”
D.①代宝寺塔②代预浩③代宝寺塔④取消句子独立性
3.“都料匠”的意思是什么?
4.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来看,你能否断定甲文中的预浩与乙文中的喻皓是一个人?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阅读《木雕神技》,完成后面小题。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①河上,见一人荷竹簏②,牵巨犬二。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

安置已,叱犬疾奔。

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③,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

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释】①泺口:地名。

②竹簏(lù):竹篓。

③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商人白有功言.()②叱犬疾.奔()
③跨犬从.之()④昭君频频回顾.()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又以.小锦鞯被犬身
A.岁以.大穰 B.乃以.瓦布之 C.是以.谓之文也 D.不以疾也
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
3.翻译下列句子。

牵巨犬二。

4.本文和《梵天寺木塔》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B;(2)C2.A3.“都料匠”是“工匠的总管”的意思,称官名
是表示尊敬。

4.是一个人。

根据: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木工。

甲文中“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可见预浩与喻皓是同一个人。

5.只要逐层
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小题1】(1)①言:说②疾:快③从:跟随④顾:看(2)B【小题2】于簏中/ 出/ 木雕美人【小题3】(1)手里牵着两条大狗。

(2)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的精熟。

【小题4】两篇文章都赞美了他们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的赞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