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4.农业、耕种阶段。幼儿表现为玩娃娃 、玩具、挖地、挖河等游戏。 5.城市阶段,也称部落阶段。幼儿表现 出小组游戏,由单个人玩发展成为一群人 一起玩。
主要观点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 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 生的动作和活动。
• 游戏的发展过程同种族的演化过程相吻合,儿 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进化的 各个发展阶段,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动物 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 ,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游戏是一种自我的机能 游戏是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成功结合的润滑剂(积极)
游戏调节了发展的阶段冲突 母婴游戏对良好母子关系的形成和婴儿信任感的产 生有重要意义(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
游戏中存有性别差异 在空间构造上
男孩——大楼、高塔、街道、 户外冒险活动、建 构活动
女孩——布置家具、户内安 静活动、
(三)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 对于幼儿来说,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 易产生疲劳,这就需要游戏来使其轻松一下,以便 恢复精力; • 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 础的活动,是儿童自然的、积极的 生活。
启示与评价
启示: 教育及学习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有张有弛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原则 •中小学课余活动时间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流派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游戏的激活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8、19 世纪出 现的游 戏理论。
精力 过剩 说
预演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松弛 消遣
复演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 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 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 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 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游戏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
——成人可以以体育竞赛的方式释放攻 击性驱力,而儿童则通过游戏释放。
后续研究证实:攻击性游戏实际上是刺激了 而不是降低了后来的攻击性行为。 费奇贝克;班杜拉:攻击性行为是习得的
启示与评价
•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贡献 • 1、推动游戏理论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密

•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 的。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摆脱了强迫,摆脱了自然力量支
配的自由活动。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
游戏,游戏是充裕的精力无目的的消耗。

游戏与审美活动:1.都是象征性活动;
• 由
2.都是超越斯宾塞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游戏的产生和发展。认为低 等动物不游戏是因为它们已经将所有精力用于生存活动上
•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 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 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同化改变现实,
• 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①求解放的欲望,即由于被束缚, 就要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②与周围环 境一致的欲望,即要适应环境;③重复的欲望。
27
名称 剩余精力 说 松驰说
生活预备 说 复演说 生长说
成熟说
经典游戏理论
倡导者
主要观点
席勒/斯宾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塞
拉察鲁斯/ 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 帕特里克 与休息
• 评价: • 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为什么要游戏? • 如何解释儿童的游戏(儿童还不会去从事工作) • 排除了许多有智力参与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非
脑力性的活动)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 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 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自卫 的练习;男孩玩打渔——将来养家谋生;女孩 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佛洛依德、埃里克森、帕勒和蒙尼格
•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 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 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 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 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观点
(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Partick)
• 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 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 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 ,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 来恢复精力。
主要观点:
•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 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
,不停地找食物、躲避敌人等, 高等动物游戏是因为他
们用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时间和神经活动系统的能量比
低等动物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与生存无关的活动,因而


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斯宾塞认为游戏和审美活动都具有费功利性特

征,区别在于游戏中表现较低级的能力,审
• 对游戏的分类
人物 分类(游戏形式)
席勒 斯宾塞
与意义进行解释; •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
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
•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
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 消极。
•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评价
• 指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活的 ,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 。(如人会直立行走 ——“狼孩”)
• 只用本能练习的概念是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的。
• 主要缺陷: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为发 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游戏等量 齐观。陈鹤琴:试问,儿童做狗、做猫的化装游戏, 是不是准备他将来做够做猫呢? • 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成人不需要为生活 做准备,但成人为什么需要游戏并继续 游戏。
(四)复演论
代表人物: (美)心理学家,霍尔——人类的文化发 展阶段与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具有对应的关 系
霍尔认为游戏就是个体再现祖先 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重复人类 发展的历史,幼儿游戏是种族行 为的复演。
霍尔把人类发展分五个阶段(从原始人至现代人):
1.动物阶段,是指类人猿阶段。幼儿表现是本能的反应,如吸 吮、哭泣、抓爬、站立。 2.未开化阶段,是指靠猎取动物为生阶段。幼儿表现玩追逐游 戏,丢手绢游戏和捉迷藏游戏等。 3.游牧阶段,靠游牧为生。幼儿表现出爱玩小猫、小狗、小鸡 、小鸭的游戏,爱护小动物的游戏等。
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 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 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因此,游戏不是 练习,如孩子玩走路是游戏,而游戏学走路是练习。
26
• 这个观点和能力练习说完全相反。认为,人有潜在的内部力 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潜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 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不需要游戏作准备,就像花朵不需要 游戏也能生长一样。认为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 表现。
理论基础
人格理论
本我:本能欲望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观点 (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要 受“快乐原则”驱使 (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 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 (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游戏的调节机制
能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wish fulfillment) 学妈妈烧饭、学爸爸开汽车、学医生给病人看病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 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主要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与低等动物共有的),但本 能不能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 的阶段,在天赋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 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 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五)生长说
• 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 Gilmore
• 理论观点:
1.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 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
2.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而生 长。
25
(六)成熟说
• 代表人:荷兰 博伊千介克F·Buytendijk • 理论观点:
此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儿童从事一段时间的智力活动后,需要追逐、奔跑等活 动
孩子的精力看上去总比成人旺盛
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更有精力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 •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思辨) •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 游戏
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mastery of traumatic events) 重复痛苦经历——“强迫重复”现象 如给娃娃打针
游戏的发展
发展结果: 以更高级的形式取代儿童的游戏——成人游戏 打趣、玩笑、幽默、创造性艺术体育活动
儿童游戏 对立面
真实吗? 现实
成人游戏 对立面
严肃吗? 工作
(二)埃里克森的游戏观点
• 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 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 把游戏分为两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