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专题内容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专题内容赏析

诗词三首内容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与下文铺垫,形成对比衬托。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象征前途的渺茫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用典。

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诗人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品格的写照
6.主题理解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风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2.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简答:比喻。

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表现了诗人心胸乐观豁达的高尚境界。


4.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
示例一: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或许由于能力等等的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见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呢?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他们多多少少都希望别人干得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说明:没有我不行!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比自己更“病”!而作者却能够克服
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
受自己的命运。

示例二:感悟此诗句还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着眼于“万木春”“千帆过”,就能认识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业为例,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尽管也有失误、波折,但总的形势令人欢欣鼓舞。

示例三:如果从“病树”“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失误和教训: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5.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情感、哲理: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暂”还蕴含着内心的悲凉和惆怅)
6.写法探究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主题理解
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明时光的流逝,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3.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

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4.“我欲乘风归去”可以体现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诗人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

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6.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理解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其含义和哲理为:人世的聚合离散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这诗句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

它说明离别等令人伤心、无奈的事总是难免
的,世事往往有缺陷的道理。

7.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其含义为:只要人平安幸福,纵然千里隔绝,也能同赏一轮明月,犹如咫尺相依。

抒发了诗人希望天下人都能团圆的美好心愿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