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少见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 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 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 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 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 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 谢疾病所引起。
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 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病因治疗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 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 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 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谢谢聆听!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份西医业务学习培训计划
一病区:花欢
.
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 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 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 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 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 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 ~ 38 ℃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0℃以上。
病因
急性高热
长期高热
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 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 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 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 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发病机制
致热源机制
非致热源机制
致热源机制
引起发热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是由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后产生的,即当外源 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炎性渗出物和无菌性坏死组 织等)作用于粒细胞(中性和嗜酸性)和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则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 介素-1(IL-1)、和干扰素等,当它们作用于体温调节中 枢后,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经运动神 经使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结果使 体温上升。
非致热源机制
非致热原性发热是由于: ①体温调节中枢损伤,直接引起发热。
②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疾病所致发热。
降温措施
处理
其他对症处理
病因治疗
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 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 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 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 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 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药物降温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 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 (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也可用小儿退热栓 (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其他对症处理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 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口服有困 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 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 当予以钾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