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考材料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考材料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考材料作文)中考材料作文指导与例析写作导引材料作文也是中考作文命题的传统题型。

由于材料作文对学生审题有一定难度,近年来使用这种题目的地方已经不多了,甚至有被话题作文逐渐取代的趋势xx年使用这种题型的有河北(课改区)、安徽(课改区)、湖北宜昌、山东荷泽、江苏镇江和江苏苏州等地河北省是坚持采用了这种题型的地方之一。

材料作文一般是提供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作文,作文内容必须紧扣材料。

如:读李白《早发帝城》及相关资料,然后按要求作文:"朝辞白帝彩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山。

"亲爱的同学,当你在中考试卷上重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是否仍为作者欢快的心情和笔下的美景而深深感动呢?现在,假若时间已经倒流,假若你就是当时的自,请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材料作文只提供材料,一般没有指定题目学生根材料自己拟题目,自己立意。

写材料作文,关键在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取向。

基本结构是出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伸发挥,最得出结论。

拟题很关键,往往决定作文的走向。

例文精析【例4】(xx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有一次,一名学生上讲台做题。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时,台下同学大喊:"最后一道题答错了……"那位老师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的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例文】快乐存折河北一考生知心姐姐:您好!我是一名初三学生。

平时,我总爱评论同学的缺点,因此与同学们的关系不太好。

近日,中考临近,作业繁重,加上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我的心情越发的不好。

在我眼里,周围的一切都看不顺眼。

我动不动就指责同学的过失,所以与同学们的矛盾进一步加深,连我的同桌也不理我了。

为此,我内心很苦闷。

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难道批评别人的缺点不对吗?到底是我的错还是别人的错?知心姐姐,请您给我分析分析好吗?静候您的回音。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星儿5月8日星儿同学:你好!你能敞开心扉,向我说出你的真心话,我非常高兴,这说明你已经把我当作你的知心朋友了。

作为朋友,应该是无话不说。

我向你提几个问题:一是你为什么经常指责别人的缺点?二是为什么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或正确的东西呢?我想你是不好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这也正是你产生现在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两个关于个人修养的问题,你懂得太少,理解得不深,导致你现在的不正常心理和困难处境。

星儿同学,你诚恳地请求得到我的帮助,那我就送你一个法宝--快乐存折。

快乐存折是很神奇的,它会让你那些"毛病"慢慢改掉,还一个健康、快乐的你。

在快乐存折里,你可以储蓄生活中快乐的事,保存美好的回忆;你还可以储蓄同学们的诸多优点,让这些优点在你身上发扬光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优点就会在存折里越积越多,你整天见到的尽是"珍珠宝玉",你看到的就不会都是同学们的缺点了。

即使看到同学的缺点了,再与它们那么多优点一比,也不算什么了!只要你能坚持长期做下去,你的心情就会来个大的转变,就会以美丽的心情看待生活,用美丽的心情观察世界,这世界也会变得美丽起来。

最后我希望你能采纳姐姐的这个建议,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快乐存折。

如能这样,你就能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也是朋友最多的人。

最后再送给你一句话:快乐是条流动的河,源头就在快乐存折里。

知心姐姐 5月9日【精析】这篇文章采用书信交流的形式,独具特色,一问一答,主题集中而鲜明。

用知心姐姐这个熟知的形象,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原因,将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多看别人的优点上,快乐存折的比喻更是别出心裁。

"只要你能坚持长期做下去,你的心情就会来个大的转变,就会以美丽的心情看待生活,用美丽的心情观察世界,这世界也会变得美丽起来。

…'快乐是条流动的河,源头就在快乐存折里。

"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辨证法。

【例5】(xx.年湖南益阳市中考作文题)报载,武汉市一位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都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7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服安眠药自尽。

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蜂蜜,可以养人,可蜜一般的生活,也可能害人。

同样,苦难,会折磨人,可经受苦难,也许更能锻炼人。

饥渴使你懂得一口水、一碗饭的可贵;贫穷困苦、冷脸风凉话、种种磨难和挫折,更能塑造你坚强的性格。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吃苦经历,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要求:(1)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2)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写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认识;(3)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4)不少于600字;(5)不得抄袭。

【例文】探究战胜"苦"的关键因素益阳一考生实验名称:观察"苦"与各种物质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了解战胜"苦"的关键因素。

实验器材:试管若干,一瓶"苦"溶液,其他物质少实验步骤:1.准备试管,并倒入"苦"溶液,用镊子夹取一小块"自卑"轻轻投入试管。

实验现象:溶液立即变浑浊,并散出一种难闻的气味。

2.在倒入"苦"溶液的试管中,投入一块"懦弱"物质。

实验现象:反应迅速,溶液立即变成灰色的黏稠物质,并有种令人头昏脑涨的刺激性气味发出。

3.在倒入"苦"溶液的试管中,用药匙取少许叫做"二分钟热度"的粉末物质放入试管里。

实验现象:反应缓慢,开始几分钟几乎无明显现象发生,后来,溶液一下子变成灰黑色,使试管模糊,并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气味。

4.在试管中,倒入"苦"溶液,用镊子夹取一小块叫"半途而废"的白色固体,放入溶液中。

实验现象:溶液渐渐由无色变成翠绿色,并有一种淡淡的芳香溢出,但反应了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突然变化。

变成乌黑色,并生成一种叫"失败"的褐色固体物质,还有黑色的浓烟从试管中冒出,试管壁渐渐裂开了一条条小缝,放出一阵呛人的气味。

5.在倒入了无色"苦"溶液的试管中,先用镊子夹取一小块叫"自信"的物质投入。

再用药匙取少量叫"勇敢"的绿色粉末放入,然后倒入一种叫"坚持不懈"的粉红色溶液。

实验现象:反应迅速,溶液变成浅蓝色,散出一种令人心情愉快的芳香,并生成一种叫"成功"的黄色沉淀。

实验结论:在吃苦的时候。

不要用自卑、懦弱来面对它。

而应把握一切机会坚强、勇敢、自信、坚持不懈地去战胜苦难。

因为人是在磨练中长大的。

实验公式:成功=自信+勇敢+坚持不懈实验经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精析】这篇作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写,奇特而新颖。

自卑者、懦弱者、二分钟热度者、半途而废者与坚持不懈者的面貌特点,在苦难面前展示得一目了然。

文章不是形式的简单猎奇,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困惑苦难时的种种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理性思考,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训练平台1.老师带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幅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老师问学生:"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每个同学看至"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如写议论]一定要注意根据材料确立论点,再证明论点,论证要联系实际,要有深度。

一同学是这样写的:看到建筑工地上悬挂着一幅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不禁为建筑工人的远见卓识拍案叫绝,好个"质量第一"!其实何止是建筑要质量第一,干什么事情都要讲求质量第一。

尤其是教育事业更要质量第一。

--这样的构思可以说是成功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

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一泥土息息相关。

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i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j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

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j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j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l/J、议泥土精神…"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出的芬芳等);(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600左右。

写作提示:作为材料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住命题材料,才算是切题。

审题是关键,题目中的文材料有三句话。

第一句是说泥土的作用,或是万物与土的关系,第二句话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第三句转入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的理性思索。

写作过程中必紧紧抓住这三句话中的任一句,展开联想,弓I发思考。

抓住第一句话说明泥土怎样孕育万物;或抓住第二句述写泥土般精神的人;或抓住前两句话抒发对泥土的种真挚的感情;或抓住第三句话议论应该得到重视和护;等等。

如果仅以"泥土"为背景,所写内容与"泥土毫无关系,或者为写泥土而写泥土,立意不明,或者穿戴帽,转移话题,或者缺乏合理想像等均为不切题。

3.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切身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大兴安岭火灾过后,火林带仅剩下一棵棵烤得焦的光树干,它们已被一些林业专家判了死刑。

谁料到,黑的树干第二年又全部绽出新芽。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法拒绝挫折和痛苦的造访。

但是,只要我们用笑脸来迎接挫折,用勇气来对付不幸,就一定能在风雨过后见到彩虹。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能出现校名和师生的真实姓名。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给材料自命题作文题。

题目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和切身感受,确定写作角度是关键,而读懂材料则是前提。

在这则材料中可以找出哪些角度呢?从林业专家判了树木的"死刑"来看,如:看人不要轻意下结论;从烤焦的树干来看,如:勇于战胜挫折,经历风雨可见彩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