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节 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既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要素复合的高 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不完善的和不稳定的生态 系统,组分与组分之间的关系多是线状的而非环状,缺乏 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
因此,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最优化的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 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 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和城市的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三、环境质量保护规划
主要内容包括: a、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水污染控制规划、 c、声污染控制规划、 d、固废污染控制规划等。
制定环境质量保护规划,主要应考虑两个前提:
一是根据污染源和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结果,准确掌 握当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是要针对主要环境问题,确定污染控制目标和生态建 设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合理分区,研究污染总量控 制方案,并通过一系列控制污染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 性措施对策,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形成环境质量保 护规划。
2、规划目标和年限 确定生态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 应同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 年限一致,以利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二、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1、 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特点及其功能, 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 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 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
功能分区应遵循下列原则:
必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须有利于居民生活; 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使区域内的环境

容量得
以充分利用。 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分区并力求实现 三个效益的统一。
2、土地利用布局:
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 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除应考虑城市的性质、 规模和城市产业构成外,还应综合考虑用地大小、地 形地貌、山脉、河流、气候、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自然 要素的制约。 在 ( 城市 ) 生态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 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 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 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 合理。
一、城市生态规划以及相关概念的区别
生态规划是城乡生态评价、生态规划和生态建
设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既与城市规划和环境规 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
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规划区 域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布置城镇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 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 空间、硬质景观的规划;
七、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生态规划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依据区 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 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 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遏止对自然资源的不 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 。 内容包括: ①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不 仅限于土地利用和资源 管理,还应从更宏观、 综合的角度,研究区域 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 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 护的战略。该项工作是 建立在对区域与城市复 合生态系统中社会、经 济、自然的广泛调查基 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 见,应用生态学、环境 科学、系统分析和城市 规划原理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的。
第三节 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规划目标:
主要包括规划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规划指标 体系及规划目标的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自 然三方面,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规划指标体系
a.人口密度 b.土地利用强度 c.绿地覆盖率 d.人均公共绿地 e.建筑密度 f.经济密度 g.能耗强度与密度 h.污染负荷密度 i.交通量
第八章 城市生态系统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态规划 第三节 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生态体统的概念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以人为主体 2、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小于消费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机能 5、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着人类自身
e.工业用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步骤: 将规划区划分成若干(1米2×1米2)个网格; 确定工业用地适宜度评价因子,如选择土地利用构成、 扰民程度、风向位置、大气质量指数、水、土地资源等 评价因子; 确定各项单因子评价标准,确定工业用地生态适宜度综 合评价标准; 根据调查登记资料,对各网格进行单因子评价; 在工业用地适宜度单因子评价基础上进行工业用地生态 适宜度综合评价; 提出工业用地适宜度评价结论; 绘制工业用地适宜度分布图。
生态规划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调控人与
环境关系的一种规划方法。
二、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
确定规划目标 资源数据清单和分析 区域适宜度分析 方案选择 规划方案实施 规划执行 方案评价
麦克哈格在《结合自然的 设计》 生态规划框架
五个步骤:
A、确立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B、广泛收集规划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 料,并分别描绘在地图上; C、根据规划目标综合分析,提取在第 二步所收集的资料; D、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 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适应性 等级; E、综合适应性图的建立。 该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区域自然 环境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 态适宜性分析,以确定土地利用方 式与发展规划,从而使自然的利用 与开发及人类其他活动与自然特征、 自然过程协调统一。
环境规划,也叫环境保护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大气、水
体、噪声及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调控管理;
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
内城乡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的动态变 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都应给予相当的重视,研究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 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 它与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联系城 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的桥梁,是协调城乡建设、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和深度都更高,目的是促进区域 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 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 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1)各类用地的选择
根据生态适宜度分析的结果,确定选择的标准,同时 还应考虑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技术、经济的可行 性。在恰当的标准指导下,结合生态适宜度、土地条 件等评价结果,划定出各类用地的范围、位置和大小。
(2) 各类用地的开发次序
在充分考虑土地条件的前提下,按照生态适宜度的 等级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确定用地开发次序的标准; 根据拟定的标准,确定土地的开发次序。
2、改善城市产业布局的方法
a.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若干网格(1公里2),并编号, 进行生态因素登记(对工业用地有显著影响的)。 b .对工业用地进行生态适宜度分析,求出每类网格 的工业用地综合(生态)适宜度,并绘图(透明纸)。 c.将现有工业企业的分布落实在网格内,并绘图。 d.将两张图纸叠在一起,对现有工业布局进行分析 评价,提出改善工业布局的方案。对工业布局进行综合 评价还有其他半定量的方法,定量评价的方法也在探索, 但都比上述方法要复杂。
制定规划区域的绿地规划,首先必须了解该区域 的绿化现状,对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和绿化指 标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步骤: ·确定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选择和合理布局各项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面积; ·根据该地区生产、生活水平及发展规模,研究绿地建设的发 展速度与水平,拟定绿地各项定量指标; ·对过去的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调整、充实、改造和提高,提出 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 保留的绿化用地; ·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及文件; ·提出重点绿地规划的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提出重点绿地的设 计任务书,内容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服务对象、 估计游人量、布局形式、艺术风格、主要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建 设年限等,作为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六、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主要 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丰 富与美化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象气候、环境特 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均衡分布,形成一个点线面结 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应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 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 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 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 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 算。
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 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1、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a、业布局应符合生态要求,根据风向风频等自然要素和 环境条件要求,在生态适宜度大的地区设置工业区。 b.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以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为指导。 c.既要有利于改善生态结构,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又要 有利于发展经济。
四、人口适宜容量规划
在生态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确定城市近远期 的人口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 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 机械增长率、男女性别比、人口密度、人口的 组成、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等。
五、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区域及城市生态系统很重要 的环节。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区域与城 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促进物质良性循 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区域与城市的产业结 构。 产业结构指城市产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行业) 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用产品产量或产值表示 这种比例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