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得很响亮的一句口号,它告诉我们:教学的最大效益来自课堂,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大环境,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课堂效果又是教学质量的生命,于是,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已成为关系学校教学质量的永恒话题,也是值得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就课堂教学而言,其质量取决于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的质量,而学的质量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
不过,教与学的质量又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关,也与教法和学法有直接关系。
为此,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立足“三研”,深化教改,顺利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专心研究教材,将课本知识转变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教师必先立足教材,学深学透。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想要把教材内容准确、熟练、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只有在备课时将教材知识经过深钻细研,深入浅出,融入到自己的知识库里,变成自己的东西,方能驾驭教材,运用自如,才可适应课堂上的千变万化。
为此,首先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弄清教材内容在章节中的地位及作用,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及重点、难点和疑点,明确教
学目标、任务及层次要求。
其次,应在“通”、“透”、“梳”上下功夫。
“通”即对知识要点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精心钻研,领会实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透”即深刻理解,吃透教材,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不存错点,不留盲点;“梳”即梳理整合,重组加工,系统概括,纵横统摄,总结规律,形成网链,使庞杂、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结构化、整体化。
这样,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述、再现、理解和接受提供了方便;再者,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又不囿于课本,还应着眼于教材外的“教材”,即在教材内做教材外的文章,力求超越教材,充实完善,拓宽视野,精益求精。
只有对教材准备充备,考虑周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第二,精心研究教法,顺利实现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教师研究教材的目的不在于把知识归为己有,其最终目的是以“二传手”的身份把知识传授给学习的主体——学生。
这就需要研究和探索教法,即解决怎样让学生“吃得了”、“吃得饱”,甚至“吃得消”、运用好的问题。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可贵在得法。
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法。
若教之得法则事半功倍,若教不得法则可能劳而无功。
就像有些教师喜欢“摹仿”教法,甚至原封不动地机械套用,这样,教得吃力,学得太累,双方被动,结果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而有些教师择法得当,组织有序,又能灵活巧妙地把教与学纳入到一个和谐、完善的境界中,这样,教得轻松自信,学得活泼
主动,师生融洽,效果甚佳。
可见,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都必须以吃准学情、教情为前提,改革旧法,选择新法,为己所用,为生所享。
目前,值得推广的优秀教法不胜枚举,关键是选择的教法使其作用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要做好这篇大文章,首先应认识到教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听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的课犹如一种艺术享受,这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
教法是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是教师教学技巧的升华,也是连接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采用确切、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教法是使知识传递达到理想效果的“润滑剂”,是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催化剂”,是把自己的思路转化为学生的思路的“助推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可靠保障。
尤其是当面对中小学的新教材时,教法运用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其次,要明确制约教法的主要因素。
适宜的教法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即内因),而且取决于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性格特征及发展规律(即外因),还要特别注意教法的最优化与最有效的统一,要明白最佳教法并非一定对某学科的某一节课及某些学生适用。
只要懂得这一点,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其三,遵循原则,对“症”选法。
选用教法必须有利于完成教学任
务、达到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种只图花样,讲究形式,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照搬,不重实效的做法,必然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其四,教学亦可创法,老是模仿,缺乏创意,教无新意,效果不好。
至于创法并非遥不可及,而贵在善于总结。
作为教师不但要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长期积累,不断总结,必定能探讨出适合学情、教情的最优教学模式,然后大胆试用,形成特色,自成一体,加以推广。
惟有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才最具有实用性和典范性,它是教师教学风格及教学个性的集中缩影,也是从教者一生中的一大笔不可估量的最宝贵的教学资本。
只要交流并利用好这些资本,使之发挥作用,课堂教学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第三,潜心研究学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要让今天的学习变为学生明天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必须重视“关于方法的知识”。
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与方法、能力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逐步将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方式转变,同时,也要把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由只求“套住麻雀”向更会“解剖麻雀”这一水平上转变。
应该说教师今天的责任已不仅仅要考虑“知识过关”性,更要考虑“能力过关”性,为使学生将来能独立思考,继续学习,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有利条
件。
如此说来,教师应有所教有所不教,即“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之目的。
而要由“教”到“不教”,就必须解决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问题,具体讲,“学会”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巩固、积累的过程,是一种静态的学习过程;“会学”即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却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
可以说,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自始至终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他们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
从这一意义来说,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如何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又是我们颇值得研究的问题。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可供毕生受用。
于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授以“鱼”,而且要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授之“渔”;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他们愿学、好学,学懂弄通,还要以“重过程、重方法、重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让自己的“教”真正成为他们逐步形成并提高“会学”能力的范例。
只要导之有方,必然学知得法。
为此,教师要转变旧观念,形成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尽快克服那种只研究教法,不研究学法,只研究教材,不研究学生的“两张皮”现象,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处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把课堂真正变成为他们探求真知、练就本领、挖掘
潜力、发挥特长的重要场所。
从课堂教学的总体看,教材、教法及学法是三位一体,互相促进,一脉相连的,无论夸大或孤立任何一面都是不合理、不现实的。
光研究书,而不研究教,即使对教材学得再深再透,若缺乏善于疏导的教法,也是很难将知识交代清楚的;光研究如何教,而不顾怎样学,老师即使讲得再明白,也难以将知识简单“移植”给学生,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是主体,没有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摄取是很难奏效的。
因此,作为教师既要透彻研究教材,又要合理择创教法,更要注重学法指导。
总之,只要立足“三研”,实现“三变”,才能让教与学产生一股合力,惟有形成这种合力,才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于是,教师应甘愿把自己当成一块“铺路石”,着力为课堂教学铺垫一条宽阔之路,即让学生沿着这条捷径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又为他们毕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造就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