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法总论》读书报告
与“非财税行为”的标准。 第四,“需要财税法进行评价”意指财税行为应作狭义理解。即只包括财税执法行为和财税法规
、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行为。 第五,财税行为包括财政基本行为、财政收入行为、财政支出行为和财政管理行为,但不包括财
政监督行为。
21
8
财税权力与权利
财税权力
财税权利
8.1 财税权力
财税权力的类型化梳理
19
7.2 财税行为
财税行为的概念阐明 三、活动口径的界定:
财税法律活动可以分为立法、执法、司法。 是否都纳入财税行为范畴之中,要在可能性与必要性双重分析来探讨 本书经讨论主张采取狭义的财税行为口径,即只包括财税执法行为和其他立法行为。 四、范围边界的廓清
20
7.2 财税行为
财税行为的初步定义 财税行为是财税主体实施的,能够产生财税法律效果,且需要财税法进行评价的行为。
建立了税行为的范畴体系,将税行为分为税事实行为与税表示行为,前者是导致税收法 律关系产生的行为,后者是税法的适用行为。税表示行为又分为宏观的税调控行为与微观的 税表示行为,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征税行为、纳税行为与税收合同。
李刚副教授的《税法与私法关系总论——兼论中国现代税法学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财税主体的概念演进 财税主体作为根据财税法而享有权力、权利或承担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作为一种法定资格,随历史条件而有所变化。
第一次扩展:纳税人取得主体资格 在早期“国家分配论”影响下国家的财政主体地位被尤为凸显。随经济学“公共财政
论”“社会集中分配论”等影响下公共性有所提升,但经济学理论解决是其用途问题,未对 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予以阐明。
6
7.1 财税主体
隐而不彰:经济法框架的现实辨析 我国经济法主体理论的研究发展: “公-私”or “国家-市场”二元结构→“调控主体-调控受体”的主体二元结构
一、兴起 “财税权力主体、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 二、初步发展 “管理主体”与“实施主体” 三、走向成熟 “规制主体”与“受制主体”
7
7.1 财税主体
“税收法律行为初论”一节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学位论文方面,
仅见王桦宇《财政收入行为及其调制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硕土论文)。 该文分析了财政收入行为的概念、范围、分类,特征、要件、效力和规范路径,体系性 强,遗憾的是只关注国家机关的行为,而未考纳税人行为; 在期刊论文方面, 成果数量相对较多,但基本都是围绕税收行为展开的。
在法学研究早期理论下,纳税人随有形式上主体地位,享有一定权利,但是消极被动的。 财政法将纳税人真正提到与国家在宪法上平等的主体地位。
其中最为典型的实例是税收债务关系说的确立。
11
7.1 财税主体
财税主体的概念演进 第二次扩展:政府内部关系的纳入
传统 公法学主要关注:国家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如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 除宪法外,纯粹的政府间关系,其他部门法很少讨论研究。
25
8.1 财税权力
公共财产权的法律规制
一、实体环节:政府财政行为的正当性 1、公共财产取得的控制; 2、公共财产用益的控制; 3、公共财产处分的控制。
二、调整原则:严格的法定主义
三、程序正义:协商民主、问责监督与法律救济
四、价值归宿:公共财产权的民生品格
26
8.2 财税权利
财税权利的规范结构
一、财税法权利——宪法权利 本书中,财税权利≠财税法权利 宪法上,纳税人权利:1、财产权;2、生存权;3、平等权;4、参与权;
一、范围上的延展 公共财产立论于“公共性”,与经济学界对财政研究的主流立论基础是公共物品理论一脉相承。
二、立场上的转型 税收是政府运用公权力转化而来的私人财产集合,它非政府的财产,而是政府基于公共性而代替
纳税人持有的信托财产集合,是集合化的私人财产,是“公共之财”,其支配仍应收宪法法律的严格 约束。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态度:保持缄默or积极作为 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基础进行完善的。分税制改革矛盾要害 在于中央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财政分权,央地税权博弈对现行政策制度都有不利影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要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 积极性。 学界也纷纷倡导建立法治化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16
7.2 财税行为
财税行为的研究现状 一、传统法学中的研究脉络:
法律行为的研究:民法与行政法。 我国部门法对法律行为的研究带动我国法理学对法律行为的研究。 “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or “法律规范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能够使法律关系产生法律效果,就属于法律行为”
7
财税主体与行为
财税主体
财税行为
行为范式
7.1 财税主体
财税主体的研究现状 “财税主体”的概念,在财税法研究中被大量运用。但论及财说主体本身的理论研究,则不 甚发达。 从宏观上看,此类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
其一 财税法学者的初步界定,其特点是“存而不论” 往往只提出概念或作简单概括,而缺少实质性的分析;
财政监管方面:1、财政监督权;2、财政管理权;
23
8.1 财税权力
财税权力的类型化梳理
财政体制方面, 主要涉及:预算权和财政收支划分权。 预算权 细化为预算编制权、预算审批权和预算调整权等类型。(枢纽地位) 财政收支划分权 涉及各级政府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界定
财政收入方面:1、征税权;2、费用征收权; 3、政府性基金征收权;4、国有资产收益权; 5、发债权;6、彩票发行权。
概括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
形式上,似有似无的结论 ≠ 回答 何种主体属于财税主体?判断标准?体系构造?如何类型化?
5
7.1 财税主体
存而不论:财税法研究的成果拨疏 具体分论研究有所突破:如税法和预算法
像税收主体的概念、类型、行为分析等研究较为充分 例如: 税收主体,是指当一国政府凭借政权组织税收活动时,政府与纳税人之间会产生特定的 税收法律关系。在这种税收法律关系中的主体统称为税收主体 它又可分为税收征税权主体和纳税权主体两类。
二、经济法行为研究的经验: 现有成果总结出的共识
1、关于经济法行为的概念; 2、国家干预行为是经济法行为的中心; 3、经济法行为具有区别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独立性: 4、开展初步的类型化尝试。
17
7.2 财税行为
财税行为的研究现状 三、财税法学上的成果梳理: 在专著方面,
张晓婷副教授的《税行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
报告完毕 感谢聆听
财政监督主体、国库管理主体等。
13
财税主体的现实问题 现行法的规定拨疏
7.1 财税主体
14
7.1 财税主体
财税主体的现实问题 现存问题的理论反思:
1、财税主体的法定程度不高; 2、财税主体的认识有待提升; 3、财税主体的界定不够科学;
15
7.2 财税行为
财税行为的研究意义 1、行为是法学研究中心议题,财税法需要建立行为范畴。 2、财税行为贯穿总论与分论,能够打通学科发展的经络、 3、财税行为为连接法律与现实,可以为法治实践提供指引。
隐而不彰:经济法框架的现实辨析 经济法主体关注点:政府(调控主体)与市场主体(调控受体)之间的互动行为。
政府机关之间的行为:
财税转移支付中的上下级机关间、 预算审批中的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
政府内部主体互动关系
8
7.1 财税主体
和而不同:经济学视角的历史阐释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财税主体分为三类:
“拥有政治资源的政府”、 “拥有经济资源的资产者”、 “在政治经济上均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 能够影响财政活动的经济政治集团。
9
7.1 财税主体
和而不同:经济学视角的历史阐释 我国财政学史:
“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争论=财税主体的论战 前者观点强调财政的阶级性,将财政主体限定为国家; 后者观点则强调财政公共性,立足于社会契约论国家观(财政是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 利益交换)。 该类研究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10
7.1 财税主体
财政支出方面:1、财政转移支付权;2、政府采购权; 3、财政投资权;4、财政拨贷款权;
财政监管方面:1、财政监督权;2、财政管理权;
24
8.1 财税权力
公共财产权:财税权力的本质属性
财税权力的两大共通属性:财产性与公共性 公共财产权实质属性厘定
1、公共财产权在权属安排上是一种公权力; 2、公共财产权在权力类型上是一种积极的权力; 3、公共财产权在价值取向上是一种应受控制的权力。
对于这个概念,需要作几点说明: 第一,“财税行为”是财税法律行为与财税事实行为的上位概念,不要求具有“意思表示”要件
,也不要求必须是合法行为。 第二,“财税主体”包括财税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亦即,财税行为既可以是国家机关与纳税人之
间的行为,也可以是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行为。 第三,“产生财税法律效果”即引起财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这是区分“财税行为”
12
财税主体的类型梳理
7.1 财税主体
基于性质划分: 1、国家或政府;2、国家机关;3、其他公共组织;4、相对人。
基于依据划分: 1、基于权限规定而产生的主体;2、基于义务规定而产生的主体; 3、基于权利规定而产生的主体。
基于内容划分: 预算主体、财政收支划分主体、税收主体、公债主体、财政贷款主体、财政采购主体、
财政体制方面, 主要涉及:预算权和财政收支划分权。 预算权 细化为预算编制权、预算审批权和预算调整权等类型。(枢纽地位) 财政收支划分权 涉及各级政府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的界定
财政收入方面:1、征税权;2、费用征收权; 3、政府性基金征收权;4、国有资产收益权; 5、发债权;6、彩票发行权。
财政支出方面:1、财政转移支付权;2、政府采购权; 3、财政投资权;4、财政拨贷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