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作业

传播学作业

集合行为
一、什么是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宅、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集合行为的实例:甘肃陇南事件
例如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事件的是酝酿中的行政中心搬迁问题。

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武都区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拆迁户担心行政中心搬迁后,其利益受损。

事件的起因是在2006年时,陇南市提出东扩西进规划,新的行政大楼将建在武都区东江镇,并拆迁完毕,居民也建起新房。

之后,两度传出市政府要搬迁至成县,东江镇居民两次上访,而政府两度辟谣“不会搬迁”,而在2008年地震后,专家论证后上报搬迁方案,搬迁传言再出,30多户市民上访而被少数人利用终造成群体事件。

事件发展:2008年17日19时30分许,400多名上访群众陆续突破现场维持秩序民警的拦阻,强行进入市委大院。

在市委中院与民警对峙一段时间后,这些上访群众进入市委后院主办公大楼前。

20时,陇南市委调集武警和民警到市委后院主办公楼前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上访人员中部分群众继续喊着反对搬迁的口号,并多次冲击维持秩序的武警和民警。

22时,武警和民警采取措施将上访人员驱出市委大门。

之后,上访群众继续在市委大门口围堵。

2008年17日24时许,上访人员和围观群众增加到2000多人。

此时,部分闹事者开始在市委大门前向门口维持秩序的武警投掷砖块、石头、酒瓶,并点燃鞭炮扔到武警当中,砸坏了武警的盾牌、头盔,烧坏了武警的服装。

2008年18日0时30分许,部分闹事者冲进市委大门,冲上市委前院三层办公大楼,将1至3楼6个部门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全部砸毁,并抢劫了财物。

随后冲进前院,砸毁了停放在中院
的11辆公务用车,继而又冲击中院三层办公大楼,砸毁了楼上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

随后,闹事者又冲进后院,砸毁了1辆汽车。

三、发生的原因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结构性压力。

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达到临界点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不满、焦虑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的温床。

其次是触发性事件。

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例如,上面提及的陇南事件,正是由突发性的关于政府行政中心将会搬离武都的谣言传遍一时所引起的。

2006年政府宣布将行政中心建到武都后,许多居民在武都盖起新房,许多开发商也在武都投资,而一条“行政中心”将搬迁的谣言势必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担心。

因为行政中心一旦搬迁,当地群众的利益、开发商的利益将会受损,武都的建设也将受到影响。

第三是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例如,在大众传播公信力丧失、政府信息封锁严重或公开度极低的状况下,人们更愿意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2008年的陇南事件,一些地方干部逃避问题,封锁消息,迟迟不肯露面导致了流言传播加速。

在记者采访时,一名拆迁户表示:“如果这些信息能够尽早公开,那么拆迁户心里会有底、服气,事态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

”陇南市和武都区的部分在职干部和老干部也表示,直到事件升级的前一刻,如果市委主要领导能够出面接待上访群众,对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进行解释和疏导,那么事态升级仍可能避免。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陇南面对“大投资”产生冲动引发危机并非孤例。

面对迁建的大投资,陇南市对地产商的前期投入、对群众生活,甚至对当地干部的具体困难,都没有明确周到的方案与解释,才是事件产生的更根本原因。

四、内在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这类的集合行为具有其特殊的传播机制。

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如陇南事件中流言本身的传播。

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如在该事件中群众的不满、愤怒的情绪愈演愈烈。

这两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在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保持高密度的接触,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样一些情境状态容易使人们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事件发生的地点武都地理位置狭小,居民大部分相互认识,熟人间号召力大,在受到刺激之后纷纷加入到示威的行列中,互相鼓励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也难以进行冷静的分析面对。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认为,处于激动的人群中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对他都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集合行为中,通过群体感染的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在陇南事件中,每个人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表现出亢奋、生气的情绪,对政府抱有敌对、不信任的观点。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在这样的集合行为中,仍有一种行为机制表现明显,即参与示威的人群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对周围的人进行模仿。

“匿名性”原理,指一些普通的人在此类街头破坏性骚乱中做出了越轨行为,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以及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例如在陇南事件过程中有一名染黄发的年轻人跳出来,引领大家喊口号“反对搬迁”。

这就是“匿名性”原理的表现。

五、如何防止这类集合行为的发生
通过上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条件有三个,至少有两个条件与
信息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即便是第一个条件,即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危机状况和结构性压力,也是社会传播的结果。

因此,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

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或发生的条件。

例如在陇南事件中,如果政府可以及时的出面澄清,增加政府行政办公的透明度,将最直接最有力的澄清流言,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流言的传播,也能在心理上给予人们安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