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一、被动性
我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表明,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低。
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广大公民事实上几乎从来就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参与对政府的决策有过什么影响,而更多的则是被动地接受和认可“上面”既定的决定。
•二、形式性
政治参与之所以成为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在于,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有效控制政府行为,限制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从而保持和促进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
而事实表明,当代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很难发挥出这种作用。
•三、非理性
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就是指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或极端的、或畸形的、或反常的非理智性的参与心态与行为。
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始终存在。
其主要表现有发布政治谣言、政治狂热、政治冷漠等。
•四、盲从性
政治参与的盲从性,是指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既非为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也不是直接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自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
•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参与的不平衡,不利于政治稳定。
我国很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治参与空间、参与能力、参与要求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衡。
缺乏经济作为后盾,政治活动就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上。
•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政治参与行为是一定时期政治文化充分表现和产物,它受政治文化的左右和制约。
在数千年封建专制的影响下,中国民众没有形成公民意识,更没有政治参与的理念,在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侵蚀下,造就了一种软弱性、依附性的旧政治文化传统。
•法制不够健全没有建立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
由于制度供给不完善,导致公民参与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了一些公民参与的非理性非制度化、无组织性。
尽管公民的政治参与显得如此重要,但由于法律赋予行政官员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制度设计缺乏可操作性等原因,使得我国仍没有成熟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并由此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表面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不明显。
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太小,内容也不详细,参与的途径过于狭窄,方式也很简单,并且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和有效的压力释放机制存在很大欠缺,公民的利益要求无法在制度框架内解决问题。
所以他们就会用非制度化方式,非理性的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这不利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经济环境
经济条件对公民的政治生活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
”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政治参与水平,丰富政治参与形式,拓宽政治参与条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使广大公民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参与政治。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公民政治参与要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培育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加强公民参政知识和技能的培育和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的实际参政能力。
要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律、制度、规则、程序和政治技能的教育、传授和训练,使公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参政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从而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参与民主政治过程。
大力发展积极的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促进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