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枞川经济技术学校社会文化艺术示范专业建设计划

枞川经济技术学校社会文化艺术示范专业建设计划

枞川经济技学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一)区域需求
枞阳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美誉,一度成为皖江文化的中心。

这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文化育县”写入“十二五”规划,大刀阔斧地进行浮山开发、莲花湖公园、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黄镇图书馆、博物馆、广电影视中心等一系列文化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没有把枞阳的全部文化底蕴展现出来,更没有引以为傲的文化产业和形成文化品牌。

为大力开展枞阳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枞阳文化品牌等工作为重点,使各项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

(二)行业需求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就对文化艺术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枞阳县的文化艺术专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短缺,且人员老化,知识结构落后,急需新鲜血液补充;各用人单位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含量高,急需大量技术型实用人才;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许多企业落户枞阳,这对我县的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建设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齐全、课程开设合理、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在校生规模达到
600人,每年向社会输送200名优秀技能型人才,每年为社会培训500名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同时集“产、教、研”为一体、在全省中职教育中具有示范和带头作用的专业,并使之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省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品牌专业。

三、建设思路
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社会文化艺术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专业教师培养和实基地建设为保障,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建设,实现本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建设内容
(一)课程建设
加强社会文化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及多层次的教育与训练,立足实际,编写体现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

(二)人才培养
夯实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与学科建设基础,多层次办学,实现由单一的专业向多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拓展,实施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教学与实训手段,全方位、多领域为社会文化艺术相关产业与相关机构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上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队伍建设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和现有师资培养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尽快改
变目前青年教师偏多、缺乏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现状。

(四)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一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专业发展为基点,具有教科研价值的实习实训系统。

(六)社会服务
抓住我县建设“文化育县”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社会文化艺术己有专业资源优势,明确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方向。

结合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提高我校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在枞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的贡献。

结合地方文化艺术现状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文化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五、规划资金
该专业项目建设计划投入资金650万元,其中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10万元,教材建设1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20万元,实训基地建设600万元,其它经费10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范的专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校长、教学实训主管校长、教务处、实训处、总务处、艺术组等组成的“社会文化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实训校长任副组长,实训处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打造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平台修订和完善《社会文化艺术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落实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和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专业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全校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与人文环境。

(三)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学科梯队整体素质和水平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使教师数量及其教学、科研水平适应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推进学术梯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研成果支撑。

(四)经费投入,优先发展社会文化艺术专业
争取省、市、县财政专项资金,学校也进行自筹资金,同时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到本项目建设,确保总投入不低于500万元,用于社会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