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一):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茅以升简介(二):茅以升简介茅以升,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

1933年至1937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茅以升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长期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茅以升简介(三):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89)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臣。

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

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

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1916年茅以升透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

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争得极大声誉。

1917年,获硕士学位。

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

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

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

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

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

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

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

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

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

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

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

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善,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

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取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理解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

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

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

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理解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

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

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

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

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

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超多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

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

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

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

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2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一):教学资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6课一.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资料,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对他将来人生道路的成功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有一首诗,说明了这一点:(出示“教育与孩子”,齐读)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什么――伴随着您的孩子?!是啊,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第十六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和我一齐书空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悟(一)师: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生提问题。

(问题可能为: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4:“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5: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二)师:此刻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此刻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拼读几遍,读懂了的地方用笔做上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三)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并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1.出示: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指生读。

正音。

齐读。

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四)师:带着你们的问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师:你们觉得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评价中成长为一名大作家。

)三.品读第一部分师:课文第一个意思是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一到十四)师:课文比较长,我们分两部分来学,同学们自己读第一到第十四自然段,看能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读课文)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1.这位作者的母亲十分慈祥,父亲十分严厉。

生读有关句子。

师板书:母亲慈祥赞许父亲严厉批评2.巴迪在听了母亲评价后十分高兴,觉得自己的诗写得十分好,可爸爸对他评价后他悲哀极了。

生读有关语句。

3.书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不一样是因为妈妈评价“精彩极了”,他今后会有自信心,父亲评价“糟糕透了”是为了让他明白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要骄傲自满。

四.读第二部分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什么意思呢?就是有小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小进步,有大问题解决了你就会有大进步。

接下来我们读第二部分,会产生哪些问题?(生默读第二部分)师:好了,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生谈自己的疑问。

1.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都是爱?2.“一个作家,就应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受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