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组磨课记录

语文组磨课记录

《三峡》磨课记录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和水的景色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八年级的学情,我们教研组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精细打磨。

磨课的详细过程如下:
【导入】
从余秋雨向外国友人毫不犹豫地推荐一处景点即三峡导入,激发兴趣和对三峡向往。

再让学生自己浏览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出示“峡”,体会什么叫峡?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两山夹水的地方叫“峡”,屏示三峡:瞿塘峡最短,最狭,最险(配图);巫峡:幽深秀丽(配图);西陵峡:滩多水急(配图)(反思:此部分设计三处三个不同角度的导入,致使导入环节太长,课堂节奏拖沓。

应该删减至只余“峡”这一个环节)
【初识三峡】
听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幻灯片展示以下重点读音:阙、叠嶂、襄陵、沿溯、曦素湍、绝巘、长啸、属引、哀转。

听读之后齐读。

【走进三峡】
• 1. 再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章;
• 2.小组讨论,解决自读中的疑难字词;
• 3.全班交流:我们想提醒大家注意……或:我们还有……需要帮助。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之后,当堂提问,学生不解之处很多,初一孩子面对《三峡》和预料中一样,困难较大。

其中:课后评课老师褒贬兼而有之的一个环节:“绝”查古汉语词典。

二次试讲时我做了调整,仍然保留这个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词语,但教师把字典中的六个意思搬上屏幕,同时出示文中三个含“绝”的句子,再由学生用“然”或“非也”来判断正确与否。

(反思:此部分设计把朗读文章和疏通文意混在一起,中间缺乏教师对朗读环节的指导,这样的朗读因为激不起兴趣而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建议每次给予任务应当简洁明确,少而精,才有实效。


【感受美丽】
1.郦道元笔下三峡的风光美在何处?
交流时同学们可以化身为导游,用解说词来表现三峡之美,或者假设自己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一名画家等,说出你心中最美的三峡。

2.《三峡》文章美在何处?
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考虑——三峡景色的特点、文章的写作顺序、写景角度、写法等角度。

(反思:两个问题的设计受启发于《答谢中书书》课上出示的“景美在何处?文美在何处?”估计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展开描绘美景,并从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俯仰生姿等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但又担心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美读文章】
试试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记诵这篇154字的山水小品文。

先设计“我来分享经验”环节,让在背诵方面突出的孩子有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免去教师站出来指导的被动。

往往围绕着:先抓重点句,再连句成段。

接下来,美读文章,我来推荐(一)文不加读(dòu)法:为了尽快熟读,隐去标点,训练语感。

(屏示去标点的《三峡》,学生齐读)
美读文章,我来推荐(二)背诵方法指导:分清层次,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共四层:山势——夏水——春冬——秋景。

按层次背诵。

【读悟三峡】

•人之一生,读之一生。

•读雨,方知万物可以滋润,心灵能够洗涤;
•读雪,能够悟到冬的纯洁,感受到冬的春意;
•读风,就能触摸地球的脉搏,聆听天地的呼吸;
•读霞,才能于苍茫中发现辉煌,展示自己的不屈。

•读三峡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三峡》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此环节设计没有什么问题,但担心实际操作中时间紧张,磨课中许多老师指出了这一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于是考虑把背诵放进文章学习中,既能化解时间问题,也能加深印象,真正用40分钟解决问题、落实并强化背诵能力。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