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
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
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
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
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
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
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
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
我会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第二篇:《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最近看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老师的谈话》一书,《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
初看《和老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去看。
但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是有许多收获和启发。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呢?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
首先,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个老师是不是成功了,可以问问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吗?"如果学生说喜欢,那么这位老师就成功了。
这话很有道理,是通过许多老师亲身体会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老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一定要努力先让学生"爱"上自己,只有"教师享有学生的深刻的爱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而且是一个全心全意要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人,这样会产生一种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读后感《《和老师的谈话》读后感800字》。
"如果这位老师,缺乏爱心,但因为严厉,她们班的学生总是很遵守纪律,看起来很乖的样子,对待老师也是言听计从,表面上看很乖的样子。
这样的威信就是"虚假的威信",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
教师的虚假威信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实际上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教师。
友爱不仅不应削弱纪律,而且相反,应巩固纪律,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这就不是表面的纪律和形式上遵守各项规定的制度。
学生的行为是发自他们内在的诱因,发自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班级集体和教师面前应尽的义务。
如果想让学生更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受到老师的影响,就得"让学生喜欢自己。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学识,这样某日在街上偶遇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还对你保有深深的尊敬与浓浓的爱,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
走在"教育"这条大道上,让爱的花朵铺满道路!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
我会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第三篇:校长找新老师谈话校长找新老师谈话,新老师听后直接当场晕倒!学校调进一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考试作弊的学生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当官的;中途退学的同学,你也要对他好,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爱打架的同学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警察官;早恋的同学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文学家;爱撒谎的同学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名记者;胡搅蛮缠的同学你要对他好,将来他会成为优秀城管;考试弄虚作假的同学你要对他好,将来他要进发改委;说话不着边际的同学你也要对她好将来会成为政府发言人。
----要善待每一位同学!第四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看完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和教师的谈话》,受益非浅。
感到自己应该看的书太多。
就先选择这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吧。
我打算看后,按章节写出不能称为读后感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分享。
“课堂上的生活”这节和教师谈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吧。
首先是对提出的“学习要联系生活”的看法。
学习怎么联系生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用作文写出来吗?不是的,太狭义了。
联系生活,就是要把时事搬上课堂。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谈论。
如果身边发生了大的事情,而课堂却对这些事情只字不提或者只言片语,那课堂学习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要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同学来谈论身边的事情。
“课堂要学习课文,没有时间。
”有的老师这么说。
是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很多时间都被浪费掉了。
在班级里创设一种能够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和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就要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我们的课堂有这样的内容吗?应该有,学校不应该和社会隔离,这样学知识就是死学。
接着谈到了教师该如何去上课。
当时,他们的教师上课旧的模式。
首先是读书,接着是分段分析,再感情朗读,再列提纲,谈中心思想。
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先经过这几个阶段才能开始阐明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跟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这样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学生没有活力。
这种模式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我们沿用的热衷的课堂教学模式。
赞科夫提倡新的方法,就是老师声情并茂读课文,学生静听感受,之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谈了出来,他们积极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之中。
感悟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对于词语的理解,他是主张学生在文中见了几次就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而不是单独的词语解释,单独的词语解释会把文学作品弄得支离破碎。
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
”想想他的主张,感到很熟悉。
这不是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吗?在读文章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去分析,可以选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部分。
这是当时赞科夫的主张。
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步伐晚了太多。
紧接着,又谈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老师轻松了?不是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要求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才能在学生的谈话偏离主题而进入细节处进行引导。
这正是我们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作者还谈了如何上数学课。
他主张数学课上的发现。
比如乘法口诀的学习,在头天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天学下一组乘法口诀的时候,让学生去列,让学生去发现规律。
作者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要时刻处于对知识渴求的状态。
看了第一章,使我感到震惊。
为什么没有早看到它!新课程标准颁布了,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人感悟。
而当时赞科夫提倡的正是这样的课堂。
我们的步伐太慢,我们的起步太晚。
现在课程标准出来了,可是有好多老师,仍旧沿用就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落后了多少?作为教育,怎么能适应社会?又怎么能促进社会发展?第一章,就深深吸引了我。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让我深思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是利用了时间还是浪费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感受作品?虽是旧作,却可以指导新时代的步伐!第五篇: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新围小学沈佳波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
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
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
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
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
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
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