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在长期的中小学教育教育实践中,我担任过班主任,也当过普通科任教师,长期以来和学生进行交往和交流,每级学生中总会或多或少有少部分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为给他们排解烦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和疏导我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进行了梳理,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中小学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某一时间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常见心理问题:学习疲劳、厌学情绪、过度考试焦虑、自卑、嫉妒、依赖、怯懦、偏激、孤僻、逆反、狭隘、暴躁、敌对、神经质、品德不良等。

二、小学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表现学习疲劳主要表现:长时间紧张学习后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学习疲劳的产生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大脑的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兴奋性降低并且出现保护性抑制。

长期疲劳,会使学生产生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增高、大脑供血不足、头晕、瞌睡或失眠等生理反应,而且还会产生忧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心理反应。

学习疲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严重者则表现为有意的逃课,甚至辍学。

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降低,干扰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成绩,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嫉妒心理的主要表现:不承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贬低甚至诽谤他人。

嫉妒俗称“红眼病”,是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在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占优势之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个性品质。

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对个人自理能力缺乏信心,难以独立,常企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主。

具有依赖性格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时时处于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以立足社会。

怯懦心理的主要表现:胆小怕事、进取心差、意志薄弱、遇事好退缩、害怕挫折和失败以及别人的饥笑和伤害。

这类学生比较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喜欢安稳,害怕创新、冒风险;遇事顾虑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压力大。

时间一长或遇强刺激,可由焦虑、恐惧导致神经衰弱等身心疾患。

怯懦是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一种个性缺陷。

孤僻孤僻心理的主要表现: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

他们往往猜疑心重,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和空虚。

因此,孤僻多见于内向型的学生,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偏激心理的主要表现:爱钻牛角尖。

即认识上的片面性、情绪上的冲动性和行为上的莽撞性。

狭隘心理的主要表现:俗称“小心眼”。

男女生表现不同。

女生多表现为思想上狭隘,遇到一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男生多表现为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儿们义气”等。

敌对心理的主要表现:个人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也是一种常见的学生消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有敌对倾向的学生,往往把教师、家长、同学的善意态度看成恶意的。

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破坏。

暴躁心理的主要表现:遇事沉不住气,好发急,不能控制情感,易激动,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

多见于性格外向且有神经质倾向的学生。

神经质倾向的主要表现:易紧张、好激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容易沮丧,并常伴有睡眠差等特点。

他们对各种刺激易产生强烈反应,情绪激动后又极难平静下来。

情绪反应的极不稳定又给他们带来适应上的困难,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烦恼和心理冲突。

品德不良的学生主要表现: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如偷窃、打架、斗殴等。

这类学生虽然在学生中只占极少数,但是他们危害大、影响面广,往往具有蔓延作用,给学校教育和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多的困难,甚至成为社会秩序的不安全因素。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1、遗传因素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

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

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

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

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

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

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

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

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

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

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

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1、社会竞争的加剧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中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中小学时期是他们心智迅速成长的发展之期,由于他们认知上的不足,心理、性格与个性处于形成和完善之期,由于在学习周期长、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学习压力大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而由于学生自身缺乏目标与动机、而由于生活中缺少关注造成情感饥渴而产生孤僻、敌对、神经质、自卑、怯懦等心理问题,在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情感饥渴、父母长辈的溺爱、师长望子成龙心切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

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