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3篇
读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学的悬梁岁月”的文章,感触很深。
说的是前世界乒坛冠军邓亚萍苦心求学直至读到剑桥博士的艰辛历程。
身材矮小的邓
亚萍刚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时,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亲坚持对他说,
你很优秀,真的,后来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训的她最终靠坚韧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
战绩。
同样,退役的她在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情况下靠着顽强的毅力在清华大学读完了英语本科专业,后又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再到后来就读英国剑桥
读博士,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与外国教授用英语熟练交流,从开始的迷茫到后
来的挑战,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备多大的
天赋。
恰想反,在条件对她很不利的情况下,靠内心那对强大的翅膀——毅力去
支撑,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为自己和
他人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读后感2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
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
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
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
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
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
在家帮助孩子
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不懂得体谅大人的艰辛以
自己为中心。
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
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
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得自己
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
和认知能力。
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后感3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
这句话是我从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这本书一共分十三章: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普通教导法,卫生上的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为什么怕,
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
责罚小孩子的,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这十
三方面的内容。
读完后,我深深地为我以前不会当妈妈而惭愧,好在孩子还小,
我还可以改之。
其中书中让我久久不能从脑海中忘记的一个词就是“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
好我们的孩子,可我们家长很多时候是用嘴来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动。
书上有一
段话这样说:儿童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是父母,父母
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所闻的。
就是进了学校之后,放学回家,还是和父母
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
所以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以身作则”。
父母如
对人礼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
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
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看事物都用乐观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乐观的。
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
现在我自己的孩子已
经读六年级了,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成绩也摆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顾名思义还是以身作则。
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书中的内容,聊书中人物性格,聊看过这本书后你有什么想法,聊书中的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不和老公吵架,尽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动,让家庭气氛和谐。
3、良好的做息时间,早睡早起。
4、努力学习厨艺,尽量满足孩子的食欲要求。
我这样做了的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变化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在口水的战争中进行的,妈妈提出的要求,孩子也会乐于去完成,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发现孩子有问题,心里就着毛。
现在,我也能沉住气,不会
总生闷气了。
多亏了这本书,它时时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有内涵的妈妈形象。
前进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们
的明天是美好的。
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