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生厌学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老师们也是想尽了办法,从各个角度的思考。

希望能帮助学生走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但是收到的效果确是微乎其微。

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用心,老师也无法帮助学生。

师生之间斗智斗勇,要么学生的学习进入恶性循环,要么学生的学习走入另外一片光明。

下来查了些资料,才发现学生的厌学是心理疾病之一,必须想出正确的对策进行改善。

下面我们将进行厌学的概念与特点的思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厌学会有很大帮助。

厌学是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以及在学习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的学生有以下显著的特征:1、动力系统不足。

国外的研究表明:非适应性成就动机模型的学生的特征是不能建立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不能进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也不能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

在学习目的上,厌学中学生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意志力薄弱。

2、心智活动差。

厌学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英语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常抄袭;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脱节严重。

3、自卑心理明显。

不少厌学中学生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

”厌学特征一,我觉得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大,学习枯燥,本来在成绩也不算好,有时候想随便应付了,但是还是有老师在鼓励,在考得好时给予表扬,在考得差时也加油打气。

学习一下就用动力了。

特征二,也很重要,厌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习不集中注意力,什么都不去思考,后边就变得越来越懒惰,形成恶性循环,什么都不想做了。

特征三也很重要,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学习积极性的。

总觉得什么都学不好,有一点困难就怕了,怕这怕那的,最后就无法正常学习。

自信的学生他总是有一个好的状态,他认为只要认真努力的学习,什么都可以学好的。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

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客观成因。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过多的社会诱惑导致中学生厌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复杂的转型期。

虽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没有主导我们的社会,但是崇尚金钱、物欲横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诱惑力不断增多。

1、金钱有强大的诱惑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危机。

这种氛围会影响到一些自卑的中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进而认为读书对他们没有作用,不如早点出来挣钱。

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早早走进社会。

2、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据我们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学生热衷于上网。

本来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是不少中学生却陷入了它的负面效应。

有的学生可以彻夜上网,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沉迷于黄色不良信息。

3、成人化生活有强大的诱惑力。

中职学生早恋现象较为严重。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四十三的学生有这种行为。

特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对中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人头涌动的酒吧,你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在那里疯狂地放纵自己。

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不断冲击着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

中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冲突、忧虑、好奇等情绪的反应,继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二)粗放的家庭管理导致中学生厌学。

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的家长有百分之四十八处于低学历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文盲。

从他们的职业分布看,大多数的家庭收入较低,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不少学生的家庭管理出于放任自流状态。

从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不少家长已经对子女表示失望,孩子来上学只是找个安身之地,不违法乱纪就行了;也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不高,孩子能念到高中对他们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在这种粗放的家庭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长约束,在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导致对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刻板的学校教育导致中学生厌学。

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很多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不少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

他们在应试机制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上产生难以应付的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

教材的陈旧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厌学。

其实,我们的使用教材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一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

枯燥的内容只能让学生越离越远。

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

另外,个别老师对基础欠佳的中学生缺乏耐心,常对学生冷眼相看,这对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这些学生,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

教师还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及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