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储能集装箱技术协议产品名称:储能集装箱生产厂家:协议编号:甲方乙方代表代表日期日期甲方公章乙方公章文件名称储能集装箱技术协议1.总则(以下简称乙方)向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提供用于储能系统用的储能集装箱。
本文件规定并描述了储能集装箱的具体功能与规格,对具体参数进行了定义与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共同签订此份技术协议。
2.技术法规GB/T 1992-2006集装箱术语GB/T 1413-2008 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重量GB/T 1836-1997 集装箱代码、识别和标记GB/T 5338-2002 系列1集装箱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集装箱GB/T 7392-1998 系列1集装箱的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保温集装箱GB/T17770-1999 集装箱空/陆/水(联运)通用集装箱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GB/T1835-2006 系列1集装箱角件GB/T15846-2006 集装箱门框密封条GB/T17382-2008系列1集装箱装卸和栓固GB/T23679-2009 集装箱机械箱封GB3817 集装箱箱门搭扣件、固货栓和施封护罩的技术要求GB/T18982 集装箱钢板及带钢GB8624-1997《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如有遗漏法规,按国家现行标准以及其他行业相关的标准施行。
3.集装箱的各项要求3.1集装箱的外观、尺寸、布局和使用环境储能集装箱的外形尺寸:(长*宽*高)12192mm*2438mm*2896mm,具体的外观、丝印图案和内部布置等要求信息见附件2。
集装箱的使用环境为:外部环境温度-15℃~+ 55℃,RH0%~95%,海拔高度<=1000m,地震强度等级小于4级。
所有材质符合CE、ROHS要求。
3.2集装箱的框架集装箱采用整体采用碳钢焊接框架结构,集装箱的立柱和底部钢构、顶部等进行刚性连接,形成框架。
框架之间采用全焊处理,焊接工艺要求如下:1.框架立柱厚度不低于4mm,底部加强梁厚度不低于3 mm,,顶部盖板厚度不低于2 mm,;2.焊接牢固,无虚焊、漏焊;3.所有钢构件均经过除油及喷砂去除表面油污、铁锈及氧化皮膜,并使表面光洁度达到STS-SA2.5标准;4.所有钢构件经过喷砂后,需喷上厚15~20u锌粉防锈底漆;5.焊成集装箱后,焊道需经修补、除焊渣,再打磨并补上防锈底漆;6.框架先后喷中层漆厚>=40um,外面漆厚>=40um环氧树脂,外面油漆总厚度>=120um;7.产品完整平直,表面平滑(隐蔽部位除外)、无明显的划伤、色差,裂痕、无非正常变形、毛刺、锈蚀,涂/镀层无起泡、龟裂和剥落。
3.3荷载1. 集装箱顶部荷载集装箱顶板应能承受不小于16KN/m2集中载荷,无塑性变形和损坏,在满负荷的情况下其最大变形挠度应不大于1/200。
2. 集装箱底部荷载集装箱底板厚为6mm,在集装箱地板的高负载区域,局部载荷不应小于10 kN/0.3m2(500mm*600mm),底板无塑性变形和损坏。
如电池摆放位置或其它相类似的重设备位置,宜对集装箱地板加强处理,以适应预期负载,此时的底板变形不应影响集装箱的正常使用。
整个集装箱承重30吨。
载荷分布参照图纸。
3. 集装箱门集装箱门开启时,应有限位锁定装置。
门、门活页和门限位装置应至少能承受0.6kN的荷载,作用时间不少于30min。
集装箱门应具有防盗和防火性能。
集装箱门扇上应装上可以方便开关门的把手和防火门锁。
门和墙板的颜色必须协调一致。
3.4防护要求1保温隔热集装箱应选用岩棉绝热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节约能源,保护内部装置能够正常工作。
集装箱整体结构保温性能良好,避免集装箱内外直接导通的热桥产生。
2防风集装箱式机房房体应能承受风速为45米/秒的风荷载(承受12级风)。
3防尘集装箱工作时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通风口需采取防尘措施,通风口防护等级应达到GB4208-93 中IP54级。
4耐久性暴露在集装箱外表面的橡胶、密封胶等高分子材料制件,应具有良好的抗日照光化学效应能力。
集装箱表面材料应具有防腐性能,能够经受盐雾的影响,经盐雾试验后,直接暴露在户外的材料和接地的接触材料不应腐蚀。
5防火集装箱所有选用材料应使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
集装箱所有材料和集装箱整体的燃烧性能应不低于GB8624-1997《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中规定的B2 级。
6防水集装箱的各接缝处应密闭性好,能防止水的渗入。
箱体顶部不漏水、不积水、不渗水,箱体侧面不进雨,箱体底部不渗水。
集装箱出厂前,必须根据ISO1496-1进行风雨密性试验,试验后,集装箱不应出现渗漏现象。
7防腐集装箱板材均采用集装箱专用高耐候钢板(牌号SPA-H),所有钢制零、部件均进行抛丸喷砂预处理后,喷涂富锌底漆。
集装箱壳体满足三层防护:底漆采用富锌漆,中间漆为环氧漆,外面漆为丙烯酸漆。
①内部油漆需为富锌底漆(厚度25μm)+环氧树脂漆(厚度50μm),总漆膜厚度不小于75μm。
②外部油漆需为富锌底漆(厚度30μm)+环氧树脂漆(厚度40μm)+氯化增塑橡胶或丙烯酸面漆(厚度40μm),总漆膜厚度不少于110μm。
③箱体底座喷漆:前处理底漆有效厚度不小于30μm,沥青底漆有效厚度不小于200μm,底座涂层的总有效厚度不小于230μm。
集装箱油漆使用寿命保证在10年内没有明显褪色,掉漆率小于5%掉漆率。
集装箱的外漏部分的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防腐性能材料,所有外漏部分材料和连接件需要经过96小时的标准盐雾试验。
8抗震集装箱出厂前需进行吊装、承重、跑车试验,需保证运输和地震条件下集装箱及其内部设备的机械强度满足要求不出现变形、漏雨、功能异常、震动后不运行等故障。
耐地震能力(按IEC61166进行试验,安全系数1.67):水平加速度0.2g,垂直加速度0.1g。
3.5保温材料本集装箱选用50mm厚度岩棉板作为保温芯材,也可以选用成品夹芯板材料直接固定在箱体外壁上的形式。
分别要求如下:散装岩棉填充形式1.岩棉的性能应符合下表1的指标表 1 岩棉性能指标岩棉夹芯板形式1.夹芯面板钢板宜选用大型钢铁厂提供的材料,采用的钢板厚度为>=0.5mm。
2.夹芯板的强度a.夹芯板的芯材与面板间粘结强度应大于0.09MPa;夹芯板的剪切强度应大于0.1MPa。
b.夹芯板应能经受直径75 mm、质量为3 kg、一端为半球形的钢质圆柱体的撞击,圆柱体从1000 mm高度自由下落,半球面撞击在板壁上,板面不允许出现破裂、断裂损害。
3.夹芯板的刚度集装箱板材在对边简支并承受0.50kN/㎡的均布载荷时,其最大相对挠度应小于1/250。
4.墙体板材集装箱墙板由集装箱专用瓦楞钢板通过焊接方式拼装而成,侧板与侧板、侧板与顶板、侧板与底板或底座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
5.接地铜排接地铜排按图纸要求,表面镀锡/镀镍。
3.6集装箱的使用寿命为了确保集装箱的正常使用,需要对集装箱使用寿命提出要求。
在正常的使用条件和维护条件下,没有人为破坏和其他的不可抗拒力的作用,集装箱整体的使用年限最低不少于25年。
4集装箱消防系统要求消防系统要求见附件1.5. 集装箱运输集装箱应保证在装运到施工现场时不得出现影响安装和使用的变形损伤,同时保证集装箱的外观美观和其它建设单位认为对集装箱式机房整体使用上不可缺失的性能。
当为可移动集装箱整体运输时,在一、二级公路上以80 km/h 的速度行驶、三级公路上以36 km/h 的速度行驶,箱体及设备不应出现影响形状配合的变形或功能损坏。
6.集装箱的标识集装箱应按照甲方要求喷涂相应的logo7.出厂验收项目外观检查、称重、淋雨试验、吊装试验、跑车试验.(1)吊装试验试验设备及配置:储能集装箱、系吊装置,在集装箱内进行加装要求承载重量同等的模拟均布载荷.试验过程:根据技术要求,在集装箱内进行加装同等重量的模拟载荷及吊装试验。
试验时,关闭集装箱所有的门、窗、孔、口。
采用系吊组件(系吊装置,强度满足要求),以尽可能小的加速度,将试验集装箱吊离地面(吊装角不应小于45°),停置30分钟,然后,将集装箱平稳放至地面。
检查系吊装置,是否完好无损,集装箱所有门、窗、孔、口及壳体是否有变形。
(2)汽车运输试验试验设备及配置: 40英尺集装箱试验过程:把被试集装箱按要求紧固在载车上,检查载车的左右转向和控制性能,确认上述各项都正常后,上路行驶,跑车100Km;在适当的路面处,以小于30Km/h的车速紧急制动3次,制动后打开集装箱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记录,然后再继续行驶,跑车试验结束后,作最后检测。
试验后检查:试验结束检查内容有:车辆的行驶和制动性能等其它安全性能满足要求、集装箱无永久变形,门、窗、孔口、盖无卡滞现象。
集装箱内照明、壁插等电气设备进行加电检查,各设备应正常工作,集装箱内外设备配置未发现松动及位移等。
(3)淋雨试验在进行吊装和运输实验后,进行淋雨实验.试验设备及配置: 40英尺集装箱、淋雨试验装置试验过程:根据IP54的防护要求,将被试验的产品停置在淋雨试验场地内,关闭集装箱的门、窗、各孔口盖板等。
开启喷淋设备,按试验技术条件要求调整喷淋距离、角度和流量,保持1h。
然后关闭阀门,停置20分钟,擦干被试验产品表面的水进行检查。
试验后检查:8.双方权利义务及其他1)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效力。
2)除非有甲方的书面同意,否则乙方不得将其任何合同权利或义务转给第三方。
3)本协议由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后即生效。
4)如本协议条款发生变更或有未尽事宜,经甲乙双方确认,在原协议上更改并加盖双方合同章以示修正,或以书面形式签订补充协议予以确认。
5)本协议与双方签订的设备采购合同或者后续签订的其他文件的约定有冲突的,由甲方自由选择适用条款。
6)如发生与本协议有关的争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进行解决。
如在一方书面通知另一方45天内,争议仍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双方应将此争议提交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处理。
甲方:乙方:编制: 签署人(手写):审核: 签署人(打印):核准:签署人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