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茅盾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对根据地有深刻的了解,回到重庆后不久,他就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文题中的“白杨”一词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对象,“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即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杨树。
文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也给读者留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茅盾(1896一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本文6~8段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倦怠dài:疲乏困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固执,强硬。
婆娑suō: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虬qiú枝:盘屈的树枝。
伟岸:身体魁梧,高大。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仿佛。
秀颀qí:美而高。
恹恹yān: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鄙bǐ视: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伸出来。
不折不挠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二、主题概述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鉴赏品读1.赏析句子“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
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2.第④段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
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做铺垫。
3.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
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4.第⑦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
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5.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不多余。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做铺垫。
所以第⑧段并不多余。
6.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课后习题解答第一题课文中出现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有:第一处:第④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二处:第⑥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三处:第⑧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第四处:第⑨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照应文章标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作者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首先描写黄土高原,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其次描写它的“干、枝、叶”笔直、向上的特点,赞美其外部形态的不平凡;最后描写白杨树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的特点,赞美其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第二题1.高原景象,一望无际,“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2.文章第⑦段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了白杨树。
“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笔锋一转,则变抑为扬,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夸它是“伟丈夫”等。
本文抑扬手法的运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题不矛盾。
“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
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题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