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一、国学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截至2017年,山西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16个项目,运城市25项:民间文学·万荣董永传说、万荣笑话、传统音乐·新绛绛州鼓乐、运城眉户、传统美术·闻喜花馍等)2、什么是国学?A、大家是不是认为,国学就是等同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四书五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B、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
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巫术,风水堪舆,都是国学。
C、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3、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
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故事:公冶长听禽音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被困绝粮。
他的弟子们都愁怀了,四下奔走,乞讨吃食。
一天晌午,子路乞讨到一位朋友家中,苦诉了理由:遇难受饥,求助给点吃食,以救老师性命。
怎奈他这位朋友家境贫寒,拿不出一点像样的东西。
正在为难时,这家的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进到院里。
子路的朋友顿时有了主意,对子路说:“嗨,我把这只老母鸡杀掉,炖熟了拿去给你的老师补养身体吧!”他的话刚落音,只见那老母鸡领着小鸡掉头就往外跑。
正在这时,公冶长搀扶着孔子走了过来。
他们见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惊惶失措地跑着叫着,孔子问公冶长:“你懂禽鸟之音,听听这只老母鸡在说什么?”公冶长听了一会儿,对孔子说:“这只老母鸡在说,孩子们,快过来,老娘有话对你们讲。
因为孔子绝了粮,掌柜的今儿个要杀娘。
只叹你们小,叫娘好悲伤。
娘死后,你们日出三竿离门去,日头不落早回房。
听见炸雷响,快往檐下躲;听见老鹰叫,剌林里边藏。
不和猫狗交朋友,莫与鼠蛇有来往。
寻食别往远处跑,喝水不要下深塘。
……处处小心保平安,可怜你们没了娘!”孔子听了公冶长述说的老母鸡的这番话,心中甚感不安,捋须长叹道:“人有爱子之心,禽鸟走兽,与人无异呀!这鸡的主人要杀它,原来是为我绝粮的缘故,不可,不可。
”说着就和公冶长去找这鸡的主人。
这时,子路的朋友和子路走出门来,他们只是找那只老母鸡的。
孔子看见子路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又一问,果然不错。
孔子向子路的朋友道了谢,说了不让杀鸡的理由。
子路的朋友听了不相信,走近老母鸡一看,只见老母鸡和小鸡个个眼中都挂着晶莹的泪珠!子路的朋友顿时百感交集,一把抱起老母鸡,一行热泪滴落在老母鸡身上。
子路见这情景,“扑通”一声跪在孔子面前:“恩师呀,你已经饿了7天啦!”孔子扶起子路说:“你为师求食,乃仁爱也;母鸡对小鸡的牵挂,乃母爱也。
母爱是最崇高的爱,人当敬之!”】4、后世继承发展儒家思想体系A、完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B、宋代总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对联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这是一副“隐字联”。
这副对联有一个故事:清末,军阀袁世凯窃国称帝,遭到全国人民唾弃。
有人送他一隐字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那么一二三四五六七,下面应该是八了,这个容易想到,而对于孝悌忠信礼义廉,恐怕这就要考考大家的文化了!这句古文出自《论语》,共为八个字,分别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那么这一句就缺少了“耻”。
如此一来,解读这副对联就比较容易了,上联“忘八”,下联“无耻”!不得不说,要是不知道《论语》中的这八个字,还真是两眼墨黑,不知何物。
【上联是数字,下联是品性,看似是毫不相干的内容,该如何解读?在揭晓之前,先来说另一副数字对联,可能看完你就能懂这一个了。
该联为:“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当过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得厉害,少年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
大了以后,家里也没什么起色,还是穷得叮当响。
这一年,到了过年的时候,家中空无一物,悲伤之余,他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副由数字组成的对联,这副奇怪的春联在家门口贴出来以后,不大工夫,就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
大伙儿莫名其妙,猜不出对联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站在那儿瞎嘀咕……这是一副漏字联。
漏字联是对联的一种特殊创造方法。
作者选用人们的通常用语,有意漏掉一两个字,让读者去猜想,这也是一种谜语联。
上联“二三四五”缺什么?缺一;下联“六七八九”,少什么?少十。
简而言之,是缺一少十。
一与衣,十与食谐音,其意就是“缺衣少食”。
而横批是“南北”,不正是“没有东西”吗?(当初,其父吕龟图内眷很多,与嫡妻刘氏不和,把刘氏及吕蒙正一并赶出,吕蒙正母子非常穷困窘迫,刘氏发誓不再嫁人。
吕蒙正做官后,迎接父母亲同住,父母亲住在一个屋子里但不同房间,吕蒙正对他们奉侍得非常周到。
宰相肚量:吕蒙正刚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马上任,意气风发地迈着方步走在大殿上,突然听到有人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面对这盆当头冷水,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
但是,与吕蒙正要好的同事很不满,要追查此人是谁。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查。
下朝以后,吕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逮住那人。
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为好)】【(对联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5、德为立身之本,孝为百善之先德孝文化的发展史渊源流长。
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代表最高权力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和孝道观,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德孝文化的思想体系。
《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德孝文化。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宣扬发挥和历代帝王的提倡,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可动摇。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因此,孝道文化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二、《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是元代郭居敬编录。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1、孝感动天(1)、简介孝感动天讲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
书中记载:“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
父顽(愚钝),母嚚(yín愚蠢而顽固),弟象傲(自高自大)。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后世尊为“远古圣王”。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五帝之一。
【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