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名师悄悄在做的事》读书笔记牛武小学高红玉以往读专业书籍,都是读一些教学方法之类的,从未曾涉及此类读物,这次我精心挑选了这本读物,我利用空闲的时间细心品读,从中受益良多,《名师悄悄在做的事》是名师工程的系列丛书,也是教师成长读本。
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24位名师的课堂故事。
丛书的编写采用了案例解读的形式,引用了名师的几个课堂教学的范例,结合了“延伸与思考”环节,最后的总结与借鉴篇,想来是引发读者思考的。
细细读来,收获不少。
书中的名师,有中学,有小学,有语文、数学,也有其他学科的。
虽然没有音乐学科的,但是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音乐老师还是大有帮助的。
窦桂梅老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学”。
一语中的,道出了窦老师的课堂特点:充满激情。
的确,凡是听过窦老师的语文课,总是能被富有情感的窦老师深深感染。
窦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都没有情绪讲课,又怎么能怪学生“沉睡呢”,要知道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老师!说得真好!音乐课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不是满怀激情的去教唱,同学们又怎能感同身受呢?同样地,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的对话教学,也曾经在不同的语文教学杂志上学习过,阅读此书中的《对话教学,简单方法教出不简单的学生》一文,再次聆听孙老师的教诲:对话教学中,让学生享有“话语权”固然重要,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才是关键,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有什么和老师“沟通”的呢?由此,我们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对话做好“牵线搭桥”的准备。
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让学生爱上课堂的融汇教学法”一文,为我们揭示了黄老师课堂的无穷智慧。
文章中,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经典课《循环小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断,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如果套用固定不变的模式,达到的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创新的的教育理念,才可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引用多位名师的教育案例,从几个方面对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进行讲解分析。
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好的警醒作用。
概括如下:首先,用脑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丰富教育手段,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用心去理解学生,给予学生平等与真诚,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学生接受;第三,用情去呵护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用真情来回应。
书中的理论知识简明扼要,案例分析典型,针对性强,让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借以提高。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心灵的艺术。
”想想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违反纪律,习惯性地对他们大声呵斥和责骂,心中总带着“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的心态去处理。
“一吼二批三罚”是我们处理问题常用的做法。
但这种做法,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和叛逆。
因此,我们处理问题时,要多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老师一定要有一双犀利和敏锐的眼睛,要看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作为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耐心倾听来自教育对象生命深处的声音,尽心呵护每一个年轻的生动的心灵,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因为洋溢人性的光辉而变成心灵的“天堂”。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要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承认差别,然后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会有生命的尊严,才会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
这是钟杰老师和李华老师根据自己平常的教学而总结的经验。
也是我个人看了本书最有感触和认同的思想和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舒展心灵,快乐学习。
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
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我们要给予关怀,送去帮助,送去温暖,平稳学生的心理,唤回学生学习的快乐。
这是我们做教师的天职和品质。
其次,要理解尊重。
理解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理解就应学会尊重,尊重孩子的生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的意见。
要尊重一切孩子,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品德有缺欠的学生。
多些尊重、理解、赏识、宽容,这是学生爱学习的源泉。
总得来说,读了本书,让我思考连连,获益多多。
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习惯。
读书笔记大全《学学名师那些事读书笔记》()。
本节数学课看似安排了简单的一场数学游戏,实则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链接起来,把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也把数的大小比较的策略暗藏其中,以教师的智慧激活学生灵动的思考。
游戏的背后是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和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思考过程。
这样的数学课凸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了变得更加聪明”,真正体现了黄爱华教师所追求的“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
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我以为,这些特级教师都有鲜明的课堂教学主张:有容乃大、民主、智慧、情智、融错??,他们都褒有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研究教学,来研究课堂。
正是这一博大的情怀,使他们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站得高,走得远。
当然,所谓的名师、特级,还有一个优点是勇于创新。
他们敢于探索新方法,研究新思路,他们往往走一条不同于寻常的路,于是,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喊出了自己的口号,亮出了自己的绝活,才能这样引人关注和羡慕。
名师的肺腑之言,让我们醍醐灌顶;名师的专业引领,让我们如饮甘霖。
篇二:读书笔记《用音乐打造学习力》读书笔记与相关摘录最近读完了《用音乐打造学习力》这本书,作者李明蒨,是一位在台湾非常有影响力的音乐艺术家,也是一位老师。
李老师发现音乐在平衡身心、开发潜能、引导思想、活化大脑、激发创意,甚至解忧消愁等各方面都有超乎想像的影响力,所以投入音乐教育工作多年,希望通过音乐带给大家思维和情感上的启发,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在书里面李老师通过帮助她的小侄女彤彤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为例,为大家分享了自己运用音乐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与心得。
李老师写了很多和孩子沟通的细节,以及孩子种种表现的背后源由;虽然她是在辅导自己的侄女彤彤,但是我感觉她也在辅导正在阅读的我,帮助我发现自身的一些症结和不足,激活我的大脑和心灵。
以下是我的心得感悟。
爱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无论他是大人还是小孩。
彤彤成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从小父母离异,缺乏爸爸的陪伴,跟随妈妈生活,但是因为妈妈工作繁忙,基本上都是外婆在照顾,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彤彤心灵上爱的缺失,表现在外在上就是学习遇到困难。
回过头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也成长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里,父母忙于打拼,陪伴很少,这种爱的缺失也让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和付出爱,也缺乏行动的勇气,遇事常常被动接受,随大流。
自己的性格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给人一种自私冷漠的感觉,但是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热情的人。
当然,这种热情是存在的,前提是这个人走进了自己内心的安全区;不过让别人主动靠近并适应自己,这样是无法结交新朋友的。
这一切只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既害怕伤害到别人,也害怕伤害到自己。
爱是需要引导和学习的。
我发现,我的成长过程中是缺乏爱的教育的,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羞于提爱的环境。
传统教育没有帮助我了解自己,了解爱,只让我了解到分数很重要,从而导致了自己思维的固化,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常常以为有一个最好的答案,总是担心自己的做法别人会不会不满意。
其实只要行动出自于善意,有耐心的观察和思考,而且考虑了他人的感受,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幸运的是自己一直没有停止过探寻,努力跳出自我的局限,现在也开始明白一些爱的含义,但是以往的行为已经给他人和自己平添了许多遗憾,这种以伤害彼此为代价的学习方式太痛苦了。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对爱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白怎样爱自己,怎样爱他人,怎样爱这个世界,这一切真的太重要了。
不要为自己设限,每一刻都存在新的体验与可能。
接触到到这本书纯粹是一个巧合,虽然书中讲的是大人引导小孩打开心门、找到学习动力的故事,不过这不妨碍它带给我启发和动力。
我觉得李老师在讲的不单纯是大人与小孩的沟通,她也在讲一个人如何与自己沟通。
虽然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是书中种种情景依然让我身临其境,在彤彤身上也有我的缩影,因为我发现在心灵上我还不成熟。
李老师的爱心与耐心让我非常感动,她引导彤彤的很多方法我都可以借鉴,她的观点也让我看到了新的风景。
我要做自己的老师,激活自己的感受力和学习潜能,去重新发现这个自己没有用心看过的世界。
而且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老师,在自我教育中学习应该掌握却从来没有人教过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自我和新的可能。
回到音乐本身,自己平日听音乐的标准就是好听,给别人推荐的时候也只会说很好听、很感人,你一定要听,仅此而已——我缺乏对音乐最直接的感受,我只把它当作放松的工具,有时沉溺有时厌恶,不用心听的话当然听不懂,更不用提美的感受了。
一直觉得古典音乐与自己绝缘,别人推荐的古典音乐也常常束之高阁不碰一下;反思一下,其实这些情况都是自我思维设限和感受力下降的结果,当然无法感受它的美好。
所以在生活中,无论什么时间,在哪里,都应该用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多元的人、事、物,在这样的体验下,发现自己人生的无限可能。
唯一的遗憾就是这本书在引进的时候并没有配光盘,只在台版书中附赠了书中李老师使用的音乐。
学习重在思考与转化。
李老师在文中提到了,如果看完一部影片只会说“很好看”,对于故事内容却一问三不知,不免沦于空洞惘然。
很多人的学习经验都是如此,看过即忘。
深化所见所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否则就算看再多书,上再多课,也如同船只行驶水面,船过了无痕。
通过记笔记,写微博,写日记,写定期总结等方式,记录反思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些都是很好的练习。
相关摘录:能在成长过程中充分保留特质、完全发挥天赋的人还真是不多!每个人的独特性都是上天所赐予的,而这种特性需要经由长时间的鼓励和引导方能展现。
教育应该是全人的,绝非仅只局限在智能上,人的价值更不可以智能论定。
着重单一智能发展,往往使人看不清真正的自己,最后沦为芸芸众生的一分子。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名言,道出人需要透过思考而意识到自我存在,进而找到存在的价值。
因此,我在音乐教育中很重视学生的态度和思考能力,希望借由音乐来引导孩子,培养出正确的学习态度,并多多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
不论孩子日后做什么事,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本钱,也是快乐和自信的来源。
这样的教育理念着重在“人”的本身,最初的启发来自己我留德期间修习的“钢琴教学法”以及“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