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新乡文化活动中心设计系名建筑系专业建筑学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一、课题来源及意义课题来源:本课题是根据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的基地项目用地拟定,是具有真实环境场景和具体规划要求的命题。
课题意义:1.本项目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现状为麦田,基地内地势平坦,地上无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条件及好。
该基地西邻中央大道,北为一路相隔的行政服务中心,南靠城市公园,西为规划路,占地面积约139031㎡(208.5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0㎡。
建设用地交通便捷,周围市政基础设施齐备,并在东侧有一条灌溉渠。
2.新乡县隶属新乡市,辖6镇(小冀、七里营、翟坡、大召营、古固寨、朗公庙)、1乡(合河)、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176个行政村,32.96万人。
3.全县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均气温14.1℃,1月最冷,平均气温0.7℃,7月最热,平均气温27.1℃。
年均降水量548.3毫米,多集中在7、8月间。
年均蒸发量1908.7毫米。
年均日照2407.7小时,年均无霜期200.5天,适于农作物生长。
4.文化类建筑是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的范围,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将四年所学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的掌握,强化文化类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各规范知识的运用。
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文化类建筑的特征1.综合性广大群众对文化建筑的需求多种多样。
文化类建筑必须与文化活动的内容相适应,设有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学习辅导等多种活动设施,其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它是文化馆建筑的最基本特征。
2.多用性文化类建筑空间活动内容虽可大致区分门类,但各门类活动形式各异,项目种类繁多,为适应活动空间的多种使用要求,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
3.乡土性文化类建筑与当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
各地的文化教育、习俗风尚、产业结构、开发计划,以及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动态、生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文化类建筑的地域性非常突出和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性。
在设施内容的决定、建筑造型、艺术处理应予充分的体现。
以下是我寻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外文化中心实例:三、研究目标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对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并用图纸文字表达,进行毕业答辩。
1、根据课题项目的总体要求,通过查阅资料与工程调研,完成较为详尽建筑设计任务书。
2、要侧重研究建筑与城市环境变迁的关系,解决好场地总平面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建筑布置、道路与交通组织、竖向设计、空间布局与景观组织和单体建筑的内部功能空间组合、交通与流线组织、安全疏散等问题。
3、通过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习俗风尚、产业结构、开发计划,以及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动态、生活水平等的深入了解,进一步融入设计,突出文化活动中心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在设施内容的决定、建筑造型、艺术处理应予充分的体现。
四、研究内容1 公共文化建筑群体与整体性设计(以河南信阳某公共建筑文化群体为例)当前的城市建设模式中,新建公共文化建筑集群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
公共文化建筑作为服务于城市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在霍华德的田园意象规划意象图中就是集中布置在城市中心的,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首都北京规划之中,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的公共文化建筑也集中布置在天安门广场附近。
受限于当时的财力,这些公共文化建筑只能是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实际上,国家歌剧院项目就是在50多年后才建设完成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方面,公共文化建筑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剧院等公共文化建筑都迎来了建设的高潮。
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设进度也开始加快,相当多的公共文化建筑开始成批量地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兴建,例如无锡市的博物馆、科技馆、革命陈列馆(图1);惠州市的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佛山市的公共文化建筑综合体等(图2)。
公共文化建筑的集中建设使得公共文化建筑的整体设计成为了新的时代课题。
它涵盖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不同的领域,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进行研究。
不同类型公共文化建筑功能上的互补与互动的关系;公共文化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的尺度、形式与场所感的塑造;公共文化建筑群体的交通组织和人流组织;公共文化建筑的群体造型统一性与单体建筑造型标志性的辩证关系、公共文化建筑群体的建设时序、统一运营策略等等,都是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再进一步讲,不论公共文化建筑群体是集中建设还是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都应该纳入整体设计的框架下统一协调考虑。
该文将以信阳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群体的设计为例,重点阐释这一共文化建筑综合体在建筑群形体与外部空间方面的的整体性营造策略。
(1)信阳市公共文化建筑群体的整体性设计要求信阳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项目选址于信阳市的新城区羊山新区,基地四面临城市道路,是新城区的一个大型街坊,总用地69 530m2(220m×320m)。
基地东侧紧邻羊山新区最中心的城市开放空间——面积达250 000m2的市民广场,基地的东北角与新建的行政中心隔街相望(图3)。
该综合体的内容包括11 000m2的图书馆、10 000m2的博物馆和近10000m2的艺术中心。
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建设方要求三座建筑相对独立。
在接到方案任务书后的第一次讨论中,主持设计的何镜堂院士就指出,由于本项目紧邻超大尺度的城市广场,邻近的会展中心、行政中心等公共建筑体量也都很大,出于体量平衡的考虑,三座建筑不应该各自为政,而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以我们决定采用三合一的建筑组合体的方式来组织三座不同功能的公共文化建筑,整体性成为该设计项目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2)整体性营造策略2.1 紧凑布局,围合核心公共空间信阳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场地容积率为0.9,用地不算紧张。
但是为了保证其整体性,避免各自为政,我们选择三座建筑适当靠近、紧缩的布局形态。
总平面布局将三者并置于用地的中心位置,图书馆和文化艺术中心分别靠近北侧与南侧平行布置,博物馆位于西侧,处在图书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的中间。
三座建筑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适当突出了博物馆的重要性(图4)。
由于建筑物的紧凑布局,我们得以在基地邻近城市广场的东侧留出了较大的前广场空间,形成了从大尺度城市广场到建筑物内广场的有效过渡。
三座建筑之间围合成了一个尺度亲切的内广场,成为了整个建筑群的核心空间。
三座建筑均面向这一内广场,围绕该广场设置主入口,而将次要入口设置在邻近主要街道的外侧,妥善解决了三座建筑复杂的功能流线和入口关系(图5)。
2.2 减法空间、统一基座,塑造建筑组群造型的整体感在紧凑布局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布局的零散,我们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解读,采取规整建筑外边界的原则,将三座建筑外轮廓组合为一个矩形。
进而通过在该矩形内部的切分、扭转和空间雕刻,使三者相对独立,同时留出三者之间的广场空间(图6)。
这种先从外部确立秩序,再由外向内向心建造的方式可称为减法空间模式。
它是基于城市尺度有关的大前提,在对整体构成规模及内部布置方法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某一体系在内部去充实空间。
减法空间具有整体性强、均衡性好的特点。
它是一个拥有内部空间逻辑的形式,是一个向内的决定性场所(图7)。
此外,我们还将三座建筑通过统一的平台加以连接,进一步强化建筑群体造型的整体感。
三座建筑共用的平台层完全贯通,平台下除去三座建筑直接落地的功能,空间的部分则可灵活设置休闲商业空间和半开敞车库。
在这个空间之内还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内部和辅助入口,通过垂直分层进行内外及动静的区分。
而作为建筑组群主要使用者的市民和游客则可通过东侧的大台阶上到平台,继而由平台中心广场进入不同的建筑物,这样的流线组织也进一步强化了建筑的整体感和仪式感。
这种设置既强化了建筑组群的整体感,也满足了不同方向人流和视线穿越的要求,同时还暗合了信阳市三省通衢,文化荟萃、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色(图8)。
2.3 统一的形体构成逻辑与多样的单体建筑形态三座建筑的造型是在同一套形体逻辑的基础上加以演绎形成。
将严整而理性的基座象折纸一样进行开口切割和折叠,模拟自然山体的变化,使平台与屋顶形成整体连续的起伏形体,并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功能置于该形体之下(图9)。
每一座建筑的具体造型和内部公共空间则依据自身的使用特点自由变化,不拘泥于屋顶平台体形的限制,营造出一个逻辑清晰、空间形态丰富的建筑场所。
博物馆的体量则相对独立、坐落在地景建筑之中,仿佛山间草丛中隐藏着的一具宝匣。
博物馆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需要,外立面以实墙为主;图书馆和文化艺术中心建筑按照功能的需要则以玻璃幕墙和采光窗为外立面的主要组成部分。
本来这是两种互相对立的建筑风格,但是经过起伏顶平面的协调处理,却使两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图10)。
2.4 统一的符号提炼与细部处理信阳是“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交通要地,楚风豫韵在此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城市风光山水秀丽,更以“中国茶都”著称于世。
作为信阳市最大的公共文化建筑综合体,自然要将这些城市特色通过适当的形式一建筑语言来进行演绎表达。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反复寻找能够代表信阳城市文化特色的意向载体,并作了多轮的方案比较,寻找适宜的建筑表达。
经过多次比较优选,我们最后选择了自然起伏的茶山印象、清香回味的信阳毛尖、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战国编钟、古朴厚重的楚墓竹简以及意趣盎然的皮影艺术等作为意向载体,通过物质形态的抽象在整体景观营造、建筑形态与布局、表皮处理、直至细部构造中加以再现,从而不断强化地方的山水风貌和文化特色,形成建筑的整体文化品位(表1),(图11)。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符号的提炼与不同层次的建筑表达在建筑形态布局及景观营造层次上都是经过整个建筑群体整体协调之后才采用的,而且适用范围包括了所有的三座建筑,只是在具体的表皮处理和细部构造层次,我们才考虑了每座建筑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专用符号。
这样的选择,也是保证建筑群体整体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图12~13)。
结语公共文化建筑群体的整体设计应该包含很多方面,本文只是结合实例探讨了关于建筑体量、形式和细部等方面的群体建筑造型的整体设计。
在这些方面,由于各个公共文化建筑面积不同、功能要求不同、人们对其标志性的期望也不同,所以虽然是统一设计,要实现有效的整体设计也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