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经典诵读发言稿

中华经典诵读发言稿

中华经典诵读发言稿中华经典诵读发言稿中华经典诵读发言稿新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常熟市兴福中心小学陆雪芳我来自常熟虞山脚下的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兴福中心小学。

我们的学校位于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是一所国营林场职工子弟学校。

“十一五”期间,常熟市少工委组织全市十四所学校开展的“诵读活动与儿童人文素养培养”的课题研究结题后,201X年,市少工委又提出新一轮“经典诵读”科研----“诵读新经典,做中华好少年”,深化经典诵读,继续丰富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和宏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

在这个背景下,我校“新经典诵读的校本化研究”课题也于去年底新鲜出炉。

我们开展校本化研究,意在找到更鲜活的,生活化的,适合我校学生的“新经典诵读”内容,方法,途径。

把新经典诵读融入学生生活,提高虞山文化后人的人文素养。

今天在这里我向大家汇报的是我们怎样进行校本化新经典诵读内容的开发。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我们把我校的新经典诵读的内容定为:“基础诵读”和“特色诵读”两大块。

基础诵读的内容是:以《读读写写》诗文版杂志刊登的内容为月度必读内容。

以《日有所诵》一书的内容为进度化每日诵读内容,尤以其中的儿童诗、国内外经典美文为主要日诵内容。

此外,我们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中华成语千句文》、《古今贤文》、《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论语》等经典片段定为按年段、自选性诵读内容。

在诵读诗文为主的前提下,我们把孩子们喜欢的经典绘本〈爱心树〉、〈猜猜我有多爱你〉,世界经典童话,和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如冰心、叶圣陶的系列童话美文,包括红色经典〈革命烈士诗训中的名家名篇。

都作为我们的一般诵读内容。

在推进过程中,结合各年级的必读书目,必背诗文,有计划地逐步拓展以上各系列的诵读内容。

这里,我重点向大家汇报我们在弘扬虞山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内容选读的做法。

常熟是一个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所谓“十里青山半入城”。

虞山因风景秀丽、风姿绰约而自古被人称为“虞美人”。

虞山文化是吴地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家乡常熟的区域文化,引导少年儿童了解虞山文化,目的在于培养成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和祖国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意识。

让他们从小做一个有文化底子的未来小公民。

我们兴福中心小学地处虞山福地,这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学校的“经典诵读”提供了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虞山文化源远流长,拥有虞山诗派、画派、印派、琴派等虞山古文化七派,这些文化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虞山文化经典。

因此,我们立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诵读身边的、适合他们的文化经典。

通过大量检索和浏览虞山经典书籍,我们把特色内容就定位在诵读虞山“经典故事传说”、“经典名联古诗”、“经典民谚童谣”三大方面。

颂读虞山名人故事。

虞山文化的历史星空真可谓群星璨灿,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的名人故事传说,有利于他们明理激-情,培养他们爱国、励志、勤奋、进娶谦让、感恩等美德与情操。

我们挑寻虞山十八景”中有迹可寻的相关古迹,带领孩子游景点,读故事。

学生对仲雍的名字不再陌生,知道了他又名虞仲,知道了仲雍和太伯让位的故事,他死后就葬在如今的虞山。

读了他的故事,为先祖仲雍的谦让精神所感动。

读了言子的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踏上言子墓道,学生亲近了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言偃”。

寻古觅踪,学生们了解了“草圣”张旭,“元画四家”之首的黄公望。

我们还以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讲读饶有趣味的虞山传说。

同学们知道了常熟“叫花鸡”的来历,传说是貌似叫花子一样的吕洞宾发明土制的,知道了“剑门奇石”传说是吴王试剑的地方,知道了“唐伯虎”因为虞山一日变化千姿百态而望而却步的趣事。

常熟名联古诗,更是虞山文化之宝,随处可见。

历代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曾朴、文征明都在虞山留下名句。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范仲淹的诗句“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

”钱谦益《春流观瀑》中的“拂水悬流万壑连,空山一夜响飞泉”。

我们带领学生来到“兴福寺”诗碑亭,拜读唐常建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翁同禾翁家花园的门联“礼门义路,仁里德邻。

”翁同禾纪念馆联“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画奇书。

”兴福寺空心潭联:“山破月来补,潭空心自明。

”三峰清凉寺堂联“袖有三珠树,胸无半点尘。

”这些名联字字珠玑,句句精彩。

通过这些名联古诗的诵读,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些文字所呈现的美妙情景和意境,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得礼仪,所能感悟的世间万象哲理。

让他们汲取这些虞山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所在,给学生以文学、心灵、精神审美的体验享受。

虞山更有富有生活情趣的民谚童谣。

学生们学民谣,家里的父母老人和乡间的能工百匠都成了老师,许多民谚给孩子们带来各个角度的生活启示。

如:林业谚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树绿山青,人寿年丰。

”“人穷出力,山穷出石。

“人护林木,林木养人。

”“人要文化,山要绿化。

”农谚有“清明种玉米,小满种山芋。

”“蟹立冬,影无踪。

”气象谚语有“乌云接日头,雨落半夜头。

”“有雨山带帽,无雨云拦腰”。

用今天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来看,这些民谚都体现了鲜明的关爱自然、珍爱生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体现了把握自然规律、适时劳作的科学道理和勤劳致富、因地制宜等朴素的生存法则。

至于童谣,学生课余闲时,玩着唱,对着唱,“小人要唱小山歌,蚌壳里摇船出西湖,麻雀踏塌兴福寺,蚂蚁上山捉老虎。

”“啥个花开节节高?啥个花开来像双刀?芝麻开花节节高,扁豆开花像双刀。

啥个鸟做窝节节高?啥个鸟做窝半山腰?啥个鸟做窝门头浪?啥个鸟做窝着地跑?白头翁做窝节节高,喜鹊做窝半山腰,燕子做窝门头浪,野鸡做窝着地跑。

”民谚童谣用方言诵读,又好听又好玩,又有丰富的知识性,孩子们读这些饶有情趣的经典童谣,了解了一些已经淡出今日生活的生态情景、民俗风情,感受家乡民俗和节庆的无穷乐趣,体验常熟原生态的乡野自然百趣,品尝童谣的无穷魅力。

唱出了诵读乐趣,增添了生活情趣,逐渐培育孩子们感恩自然、报效家国的少年志趣。

在上述的特色内容诵读中,我们还尝试将诵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引导孩子争做虞山“小博士”,了解虞山,学做虞山“小导游”,推介虞山。

如今我们的学生介绍起虞山的风土人情,人文经典,因为有了以上三大系列的经典文化垫底,他们俨然是一名像模像样的“小博士”、“小导游”。

他们人人努力争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虞山文化小传人。

我们怀着对虞山文化的敬仰之情,做了以上的实践探索,旨在引领兴福的孩子们行走在一条独特的新经典诵读之路上。

我们的思考也许粗浅,我们的实践也许稚嫩,但我们推广新经典的步伐无比坚定。

附送:中华经典诵读演讲稿中华经典诵读演讲稿中华经典诵读演讲稿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

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

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

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

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

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

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

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子。

“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

迭经优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有志者事竟成。

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

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

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

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

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

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