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了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控制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工作场所内的职业健康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引用公司《管理手册》中的术语和定义。
4 相关文件或引用文件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4.2《工伤保险条例》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4.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6《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4.7《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试行) 》(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
4.8《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4.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
4.10《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3号)
5 职责
5.1人力资源部
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改和实施,对本程序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负责职业健康培训,确保职工有能力履行相应的职业健康职责。
组织对重大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调查和处理。
5.2工会工作部
行使员工代表职责,对职业危害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本单位对国家职业健康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维护员工在职业健康
方面的合法权益。
5.3安全质量监察部
负责制定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年度管理方案,并对其落实负有监督、检查、指导职责;负责施工中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负责施工中职业健康安全监察,必要时参与对职业危害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5.4物资设备部
负责公司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工作。
5.5办公室
负责对项目部食堂的卫生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5.6项目部
有职业危害因素的项目部,应负责职业危害防护工作,并指定专(兼)职人员具体实施本项目部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指定的专(兼)职人员应经过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
6 工作程序
6.1划分作业活动
划分作业活动,其内容包括作业场所、设备、人员和程序,并收集有关信息。
6.2危害辨识
各相关部门、项目部应根据已辨识职业健康危险源,填写《危险源清单》。
6.2.1危害辨识的种类
6.2.1.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a)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制动控制缺陷等)。
b)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不当、防护距离不够等)。
c)电危害(带电部裸漏、漏电、静电、电火花等)。
d)噪声危害(机械性、电磁性、流体动力性噪声等)。
e)振动危害(机械性、电磁性、流体动力性振动等)。
f)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g)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岩土滑动等)。
h)明火。
i)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等)。
j)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等)。
k)作业环境不良(高气压、低气压、缺氧、高温高湿、空气质量不良、采光照明不良、通风不良、安全过道缺陷等)。
l)信号缺陷(信号不清、信号不准、无信号设施等)。
m)标志缺陷(标识不清、标识不规范、无标志等)。
n)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6.2.1.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a)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和气溶胶等)。
b)自燃性物质。
c)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等)。
d)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及其它腐蚀性物质)。
e)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6.2.1.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a)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b)传染病媒介物。
c)致害动物。
d)致害植物。
e)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6.2.1.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a)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b)健康状况异常。
c)从事禁忌作业。
d)心理异常(过度紧张、冒险心理、情绪异常等)。
e)辨识功能缺陷(辨识错误、感知延迟等)。
f)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6.3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
判断现有的预防措施是否足以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
6.4危险源的评价和风险控制执行《危险源辨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和《环
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6.5职业危害的预防
6.5.1职业健康宣传
a)存在职业危害的项目部职业健康专(兼)职人员负责职业卫生宣传工作,以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b)应根据危害评价所制定的控制方案,采取必要措施落实实施,以达到预防职业危害发生的目的。
6.5.2职业健康检查
对从事有害作业的人员,项目部应按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工作。
由各级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填写《职业健康检查登记表》,并予以保存。
6.5.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对施工生产现场危害因素进行不定期检测,保留相关记录。
6.5.4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管理
a)作业场所中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并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发放劳动防护用品。
b)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替代存在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
c)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各级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应填写《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登记表》,并予以保存。
6.6职业健康危害应急措施
6.6.1发生职业健康危害时,应填写《职业病病例登记表》,并执行《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6.2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预防措施。
6.7职业健康康复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发
生职业健康危害的员工进行康复医疗。
7 记录
7.1《检测报告》
7.2《职业健康检查登记表》
7.3《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登记表》7.4《职业病病例登记表》
CRESJL14-01 检测报告共页/第页被检单位 ________________ 设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项目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数量 ________________ 测点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类别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和评价依据:
结论:
签名:
检测环境条件:温度℃;相对温度 %;气压 kpa
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报告编制:
检测: 签发: 检测章:
审核: 年月日
原始记录、报告书存根、委托书等合并归档保存
保存部门:保管人:保存期:3年
职业健康检查登记表
保存部门:保管人:保存期:3年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人员情况登记表
CRESE/CXJL14-03 第页/共页
接触有害因素人数(其中女(
填报单位(公章):年月日
保存部门: 保管人:
保存期:3年
职业病病例登记表
保存部门:保管人:保存期:长期填报单位 (公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