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_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2)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将人欲与天理 二元对立,禁欲主义),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的主张,将人欲等同于天理(欲理合一),人不能离开基本的 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认为私欲是人的天性,而且没有欲则道不行。他举耕田者、理 家者、为学者、做官者,皆因有私欲而推动其事业。就是圣人 孔子,假若没有司寇、相事的高官厚禄的吸引,他在鲁国一天 也呆不下去。由此推论,人必有私,道不在于禁欲,而在合理 地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特点】
(1)从先秦原始儒学中寻找反对理学的依据 对孔孟思想有继承,对宋明理学激烈批判。对理学家打着孔子 的旗号十分反感,认为“灭人欲”不是孔子的本意。 (2)追求个人私欲,忽视了道德约束和公共利益 对道学的批判,颇为激烈,不但激怒了当朝,而且也激怒了当 时的著名学者,甚至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诸如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等,都对李贽思想进行过口诛笔伐。顾炎武则称李 贽为“小人”,认为“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 者,莫甚于李贽”。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与 民彝相抗,是“惑人心者”,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黄宗 羲虽然没有象王、顾二人那样严厉指斥李贽,但他没有在其所 著《明儒学案》中为李贽立学案,而《明儒学案》向来是重视 学术研究中的“一偏之见”和“相反之论”的,由此也可见黄 氏对李贽的态度。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特点】 (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市民要求 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追求平等和正当物质利益等。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典型试题】
1.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
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的师
承和后学分别对应( )
A.董仲舒、陆九渊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典型试题】
2.明末李贽曾经在信中讥讽一位大官说:学问不论官的大
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
就不敢开口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生平】
叛逆(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性格的主观原因: (1)出身航海经商世家 泉州是明朝一大港口,其家几代出海经商。海洋环境养成自 立、自信性格。 (2)伊斯兰教文化背景 祖上航海西洋,皈依回教。两点影响:好洁心理;反对偶像 崇拜。但他本人不是回教徒。 (3)经历多难 为官二十多年,家庭变故多。幼年丧母;30岁长子去世;34 岁父亲去世;37岁祖父、次子相继去世;40岁两个女儿相继 饿死,他做官仅有两个特点:一、傲慢;二、清贫。为官清 贫和那年泉州大旱,二女遂饿死。打击至大。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也是一普通人),儒家经典 不是“万世之至论”(指高超的或正确精辟的理论),是和非 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是非 标准依据时代变化而变化,是非标准因人因时而异。 《藏书》:“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 孔子复生于今日,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 哉!”反对过时的“权威教条”,反对一成不变的是非标准。 继承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处“书”指《尚书》 ),批判了理学家对经典、对孔子的态度。
B
.陆九渊、朱熹
C.朱熹、王守仁
D.王守题】
【考点】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师承”指向谁学习,“后学”指继承者是谁?“ 良知现成”容易联系到“致良知”;“百姓日用即道”即强 调“经世致用”。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提倡“天人 感应”,陆九渊提倡心学,故A项错误;朱熹(1130—1200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倡格物致知,故B项错误;王守仁 (1472—1529)提倡“致良知”,应该是师承而不是后学, 故C项错误;李贽(1527—1602)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 主义,是王艮的“后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知识点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生平】
李贽(1527年—1602年),本姓林,后易姓李,号卓吾,福 建泉州人。中国思想史上的“文化狂人”“怪杰”,明代的 “李敖”,自称“异端”。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子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古代儒家称其 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李贽是陆王心学思想流派中的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此派 代表名人还有汤显祖、徐光启。 李贽思想“离经叛道”,是明朝第一“思想犯”。约万历二 十八年(1600年),万历皇帝在逮捕令上作出了批示:“李贽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令下诏狱治罪。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 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惩不贷!”最终的 判决书下来了,李贽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他顿时失 望了:一个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够被看管?结果自杀。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其意义在于肯定了人的正当私欲,局限性在于从禁欲主义走向 了纵欲主义,同时忽视了道德约束和公共利益。即在利益和道 德关系上,偏向了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上,偏向 了个人利益。
继承了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后人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理欲观)。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著作】
《焚书》:以为必遭焚之命运,因为不合正统口味。 《藏书》:藏之名山,传之后代。叙述内容起自春秋,下至宋 元,记述并评价了千百年间八百多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思想主张】
(1)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宋明理学:检验是非的标准在思想,在书本,系教条主义。 将孔子圣化、儒家部分文献经典化,是汉武独尊儒术之后的事 。宋明理学独尊之后,即所谓儒学复兴之后,同样继承了汉儒 引经据典的做法,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标 准。儒家经典、孔子之言,就是绝对权威,就是绝对真理,成 为获取功名和政治文件的依据。是当时的“两个凡是”,凡是 儒家经典,凡是孔子言论,都是正确的。 李贽对整个儒学作一个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