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1.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图片引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2.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
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浙:三部分要紧凑,中间“扌”的竖起笔要高,“斤”首撇要短稍平,下横稍长。
鹃:左窄右宽,“口”扁小,“月”要长,“鸟”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一些。
郁:“有”横短撇,撇的横上部分要小,“月”要窄,“阝”在右边,竖要长。
臀:上宽下窄,“殿”要紧凑、左边撇和末笔捺要外展,“月”左右两竖行笔有力。
陆:左窄右宽,“击”两横相近,下横要长,中间竖是一笔,要长,下边框要扁。
端:“立”窄小,下横变为一提,“山”要扁,靠上,“而”横稍短,下框扁宽不封闭。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
四、当堂检测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品读释疑1.金华的双龙洞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3.讨论交流:作者游双龙洞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和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突出了山上景色的美丽。
(2)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
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②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溪流的蜿蜒曲折。
4.游外洞(1)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周围”“头上”说明作者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洞。
“一千或是八百人”写出了人数多。
“一定不觉得拥挤”是说很宽敞,能坐得开。
(2)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了水?“上源”指的是水的源头,也就是说水的源头是在内洞的深处。
这里又一次写到了水,是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
因为如果没有泉水,就不能形成溶洞。
另外,泉水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因此,泉水也在指引路线。
这是文中的第二条线索,与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相反。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②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5.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课后第2题)作者写孔隙的狭小,是通过写小船的大小(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和小船的进出方式(船两头系绳子,靠内外洞的工人拉动)写清楚的;写作者自己的感受,是通过写作者实际的体验过程(仰卧在小船里的状态和船移动时的感觉)写清楚的。
6.游内洞(1)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即使……也……”这组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2)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7.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有什么发现?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发现:这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
8.讨论交流: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9.阅读方法解密:理清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是指每篇课文的写法不一样: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有的是按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的,有的是按故事的发展变化来写的……我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弄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运用:《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游双龙洞的顺序(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来写,游览经过清楚明了,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就明白了课文的主要结构,可以根据结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写作方法:按游览顺序写景(1)游记类的文章,最好选择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这样可以清楚地交代参观游览的路线,描写景物时也会显得有条理,不会杂乱无章。
(2)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游记,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各游览点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迎着溪流上山,溪流随山势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到双龙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外洞很宽敞,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从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发现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的孔隙……再到内洞,内洞一团漆黑,工人举着汽油灯指点洞内景物: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洞内转了一圈后排队等候出洞。
(3)练一练:按游览顺序,把你最喜欢的旅游景点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4.课堂小结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通过语言文字领略了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游乐山》五、当堂检测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