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评价——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文章在界定教学交互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学习资源交互性的指标体系,对《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中的10 门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设计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交互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教高[2005]11 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1] 。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1100 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大批省、校级精品课程。

随着精品课程数量的大幅增加,其总体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改进或完善的地方,其中“交互因素”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据“网上人大” 2006 年学生学习困难调查显示: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几大影响因素中,交互因素位居第一,足见教学交互在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10 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的交互性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希望为网络课程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一教学交互的含义和功能关于教学交互,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

Moore (1986 )通过描述交互的三种类型——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来定义教学交互;Jonassen 从交互的活动性角度提出,交互意指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连接活动,或称为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进入真正的对话、分析和回应过程之中,其过程越成功,交互的质量就越高;陈丽(2004 )提出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2] 。

因此,本文对教学交互的论述主要依据上述定义,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和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直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包括了媒体界面的交互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教学评价等等;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性。

按照美国学者Wanger[3] 的观点,网络教学交互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 )表述和讨论学习内容的理解;(2 )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3 )开展有效的人机或人际之间的交流;( 4 )推动学习者及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反馈;(5 )促进思考过程的深入和保持;( 6 )支持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7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8 )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就。

二研究对象随着当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作为面向基础教育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质量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作为教育技术类的网络课程应该在新技术使用、规范性等方面给其他学科做带头表率作用,以便带动其他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

因此,本文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搜索全国高等院校和网络教育学院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课程,弃除那些链接不通或不对外开放的课程站点,确定10 门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见表1 ):表 1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部分)三指标的确立和调查结果1 指标的确立本研究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确立过程中,以魏志慧等(2004 )[4] 的网络课程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同时结合了陈齐荣(2007 )[5]] 和蔡敏(2007 )[6] 的分类观点和评价指标研究。

2 调查情况(1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设计从学习者在与内容交互时能否使学习内容形态发生改变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分为隐性教学交互性和显性教学交互性,据此列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 见表2) :表 2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指标体系A 隐性交互功能设计从外部设计的交互性方面看,所调查网络课程在界面设计上总体符合要求,界面风格统一,以普通的静态或动态页面为主;10 门课程的平台都是自主开发的,没有使用专业教学软件平台(如WebCT ,SkyONE ,Blackboard 等), 其中有两门课程的界面风格类似论坛形式;网页结构合理,颜色搭配协调,背景色主要以蓝色基调为主,给学习者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但也存在着个别课程在页面最大化和向下还原时出现图层错位现象;在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上,各网站都不同程度的利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促使学习者多感官的获取信息。

其中有门网络课程具有背景音乐,虽有研究表明适宜的背景音乐具有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考虑到不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同,网络课程的背景音乐应该具有可选择性、可控制性;相对于每个页面长度不超过三次翻屏的评价指标,大部分网络课程的页面都超过了三次翻屏;最后,RSS 技术作为一种为学习者订阅、推送特定学习资源的应用,已被国外很多教育类网站采用。

调查中发现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采用了该项技术,可见未来网络课程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可能是趋势所向。

从内容设计的交互性方面看,10 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都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学习的目标及教学大纲,但在提供单元模块及主要概念的概念图、网站地图(Sitemap )这些有利于学习者了解课程结构、知识体系的模块上做得还不够, 仅有 1 门课程设置了网站地图, 但其链接却是无效的。

对10 门课程的学习辅助工具进行了统计,结果参见图1 。

图1 10 门课程学习辅助工具使用统计从图1 可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具备不同程度的学习辅助功能,但总体而言,所运用的学习辅助功能并不多。

10 门课程都提供了友情链接(24% ),为学习者提供了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4 门课程提供了公告栏(16.7% ),用于向学习者提供一些学术新闻、实验室开放信息等;在线答疑(12.5% ),作为实时解除学习者疑惑,快速反馈结果的辅助工具,只有3 门课程提供;在统计结果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如学程记录、学习工具、在线帮助和搜索引擎所占的比重不高;作为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依据的学程记录,也只出现在2 门国家精品课程中, 但其功能与开放程度都有所限制;仅有 2 门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8.3% )(包括学习笔记BLOG 、笔记本、计算器、术语字典), 可见学习工具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还不常见; 而对于搜索引擎(0 )这一便于学生快速查询内容、检索信息的功能模块,10 门课程竟都没有设置,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B 显性交互功能设计从学习导航的设计来看,导航设计对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起着引导作用。

纵观10 门网络课程,所采用的导航策略有:目录导航、树型导航、菜单导航、导航条等等。

在这些导航策略中,目录导航使用的频率最高。

可见,目前精品课程的导航设计已趋于灵活,但也有个别页面存在着导航条的位置不固定问题,容易造成学习者迷航。

笔者认为,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时无论选择哪种导航,前提是导航一定要清晰明确。

在网络课程结构复杂的情况下,提供网站地图,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链接设计水平来看,所调查的课程都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书籍等,为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指引;但也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有6 门课程都存在着断链现象,或出现在导航模块,或出现于资源链接、内容下载部分,也有部分链接处于未链状态。

网络链接的出错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网络课程一定要确保链接的有效性。

从评价设计水平出发,所调查的网络课程均提供了练习题、在线考试系统、作业提交系统、虚拟实验四种类型的评价手段(统计结果见图2 )。

课程基本都提供了练习题目;4 门课程设置了动态的在线测试模块(其中 1 门课程不对校外用户开放),测试均采用客观评价方式,未设置开放性问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对评价结果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及评语;4 门课程设置了作业提交系统,能够上传作业,教师实行网上批阅,但该项功能都是限制对外开放的;作为课程评价手段之一的实验操作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和巩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所调查的课程中有 4 门课程设置了虚拟实验模块,分析这些虚拟实验的开发制作平台发现:浙江师大的网络课程采用了多种手段[7] ,其中包括:二维flash 平台开发的实验、基于VRML 全3D 场景的虚拟实验;其余 3 门课程都是以flash 平台为基础开发的二维仿真实验。

可见,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虚拟实验的实现手段开始多样化,数量逐渐增加,质量也逐步提高。

图2 学习评价手段应用统计(2 )教学系统的交互性设计教学系统所提供的交互性主要是为学习者进行人际交互提供空间与平台,这里的人际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互两个方面。

A 交互媒体类型和功能分析本研究对所选10 门网络课程所采用的交互媒体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部分网络课程的交互媒体类型统计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0 门网络课程提供的交互媒体按其使用频数依次为E-mail (7 )、学习论坛(6 )、留言板( 4 )、QQ (3 )、在线答疑(3 )。

足见在交互媒体设置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首先,在交互媒体数量上,有些课程设置了多种交互媒体,而有些课程一种也没有;其次,有些课程虽设置了交互媒体,但其功能却是无效的,可见网络课程应该加强定期的更新和维护;同时,在交互媒体类型上,非实时的交互媒体,例如E-mail 、学习论坛、留言板是当前网络课程的主要选择,而被认为是常用在线服务手段的FAQ 和实时的在线答疑系统使用不多。

所调查的课程中只有2 门国家精品课程使用了智能答疑和网络视频答疑。

因此,从交互效果角度考虑,网络课程亟待加强实时交互媒体的研究与应用。

B 交互的数量与质量分析本研究对各网络课程留言板内的帖子和学习论坛中的主题数量进行了统计,截止2007-11-17 日,留言板的帖子数量为:浙江师大25 条、陕西师大560 条、济宁学院146 条;学习论坛的主题数目:河南大学104 条、温州大学8 条、河西学院 4 条、西昌学院4 条。

通过内容来源分析发现,大部分帖子来自于学校内部学生的留言,校外的提问者不多;从留言主题上看,关于学习内容的比重不多,笔者对某课程论坛前10 页的(共计100 条信息)内容进行了分析,将论坛的内容分为:考试问题、作业问题、学习内容和方法问题、感谢问候、其他问题等五部分。

从结果统计图 1 可看出,考试问题(68% )所占比例最大,学生主要提问一些如考试是否有成绩、网络考试有没有提交等问题;而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所占比率过少;从留言时间上分析,部分论坛只有在网络课程初创时,集中时间段进行信息的发布,之后基本没有更新,讨论也没有形成持续、动态、渐进的信息循环,教师缺乏对讨论活动深层次的引导、总结,缺乏对交互活动的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