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科举到高考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至清朝终止。
古代诗歌小说对科举状元的叙事主要有两个模式,一是出身贫寒,金榜题名,改变命运;二是道德与学问不对等,成名后忘恩负义。
媒介图景与现实生活有所差异,关于状元的叙事其实是古代文人的想象。
根据当代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的举人进士多出身于祖上有功名的家庭[1]。
宋朝诗人汪洙在《神童诗》里的名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一种梦想。
古代还有许多以状元为主题的戏剧。
据统计,清朝的状元戏就有三十多部[2]。
黄梅戏《女状元》、京剧《状元媒》等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这些戏剧的冲突多围绕贫寒出身的士子金榜得中后的世情变化,读书人历尽世态炎凉,终于扬眉吐气,过去轻慢的人转变态度。
状元戏还侧重道德评判,如越剧《状元打更》就是一个关于状元忘恩负义、不念旧情的故事。
状元戏缺少对政绩的表现。
状元戏中的主角多是虚构的,实有其人的不多,吕蒙正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状元,但关于他的戏剧《破窑记》只表现了他的传奇故事,而未表现其政绩。
古代科举状元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古代戏剧作家的社会地位不高,接触到的仕宦阶层有限,因而限制了他们对状元的想象和描写。
据考证,中国古代一共有过900余名科举状元[3]。
其中,文天祥、张謇等青史留名,而更多的状元却并高考状元的特征分析□陈彤旭摘要:本文以三家网站高考报道栏目为例,对高考状元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发现:高考状元的分布反映了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高考状元主要毕业于省重点中学,多出身于城市知识分子家庭;高考状元的性别比例均衡;高考状元的学习策略是相似的,兴趣爱好是多元的,理想是不均衡的;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取决于多种因素。
关键词:高考状元;科举;教育社会学;学习策略;大众传媒———以三家网站高考报道栏目为例未留下显赫的名声。
科举制度废止后,从1930年代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全国性的高等考试,即文官考试,先后产生了几届状元。
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命题主要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全国统考的时间极短,只有几年。
因此多数时候不存在全国性的高考状元,只有各大学的状元。
当代的高考又有所不同。
由于各省分别出题,所以只有各省的高考状元。
因此,“状元”这个词在古代和当代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古代的科举状元等于做官,当代的高考状元不直接做官。
古代的科举状元既是教育制度的胜利者,也是文官制度的胜利者,当代的高考状元只是教育制度的胜利者。
高考不只是考试制度,还是社会制度、政治制度。
高考是社会分层的开始,用一种公平的手段,将社会进行分层,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通过高考,人们可以从农村到城市,从较低社会地位到较高社会地位[4]。
但是,高考不是绝对公平的,可以从中折射出考生的城乡差距、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距。
高考状元的分布尤其能够反映这种在当代青年中真实存在的知识沟。
高考新科状元花落谁家是人们迫切想知道的,古代传播科举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印刷发卖新科进士名录,二是登门报喜[5]。
当代大众传媒对于高考状元题材依然保持报道的热情,在2012年高考结束后,许多传媒进行了报道。
本文以三家网站的高考报道栏目为资料来源,对高考状元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二、当代高考状元主要特征分析1. 高考状元大多出自于省重点中学笔者以腾讯网、搜狐网、新浪网教育频道的2012年高考报道栏目(这些网站的新闻来源是转载报纸的报道,如《现代教育报》以及各地的地方性报纸)为资料来源,收集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1个高考状元样本,然后检索这些高考状元的毕业高中的情况,得出结论:高考状元主要毕业于省重点中学。
根据笔者的统计,2012年高考有九所省重点中学出了两名以上的状元:北京市的文理科状元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上海市的文理科状元均毕业于上海中学;湖南省的文理科状元都毕业于长沙一中;宁夏自治区的文理科状元都毕业于银川一中;四川省的文理科状元都毕业于成都外国语学校;福建省的五名文理科状元中,两名毕业于泉州五中,两名毕业于厦门外国语学校;东北育才学校出了两名状元;云南师大附中出了三名状元。
绝大多数高考状元的毕业高中是省重点中学,仅有几人毕业于市重点中学。
这些省重点中学也被称为超级中学、明星中学、示范中学,其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分别夺得四川文理科状元的两名女生都毕业于成都外国语学校,甚至曾住在同一间宿舍。
纵向地看,一些超级中学有产生状元的传统。
2012年陕西文科状元张诗佳毕业于西安高新一中,而这也是该校学生第七年蝉联陕西省文(理)科第一。
云南玉溪一中也很强大,算上2012年理科状元赖仪,该校20年来共培养出了5名理科状元。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自2004年以来一共产生了10名状元。
超级中学胜在哪里?这些中学有优良的传统、优越的地位和优势的师资。
比如江苏理科状元华天韵的毕业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该校创办于1907年,1963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7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创建的九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之一。
培养出了广西文理科状元的武鸣高中、百色中学也都是百年老校。
超级中学不仅是出状元多,其整体实力之强非普通中学可及。
云南全省文理科排名前50名的考生中,云南师大附中占了35人之多。
高考状元的分布反映了教育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高考状元们之所以成绩突出,首先是选拔的结果,也与学生学习策略得当有关。
不过,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很少是学生自己创造的。
在学生个人的努力后面,教育的不平等、发展不均衡显而易见。
不同的中学水准差之千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中学,学习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学习中的难点,遇到高明的老师,可能很容易就解决了;而在普通中学,就可能停滞不前。
省重点中学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师资水平高,擅长引导学生学习。
这些重点中学的教育资源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日积月累,优秀师资和财力物力都向这里集中,因此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当代中国的家长们无须大众传媒的传播就具备教育资源分布的常识。
从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择校而忙碌,交择校费,上辅导班,买学区房,在学校旁边租房,人力财力花费巨大,不惜一切,只为让孩子尽量上一个“重点”学校。
对于他们来说,重点中学的优势在人际传播中已经知道。
那么,大众传媒每年夏天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如何肩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高考状元报道全面地反映中学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这样就不局限于个人的成就及学习策略,而是深入到了教育制度和社会变迁的层面,比如可以报道高考状元所在班级的学习风气,所在高中的教育思想等。
可以向政府和企业借鉴的是,这些省重点中学如果设立公共关系部门,应对大众传媒的采访,传播学校以及学生的经验,当能更好地为社会上其他学校的师生起到示范作用。
2. 高考状元多出身于城市知识分子家庭本文搜集了100篇对2012年高考状元的报道,其中有38篇提及高考状元家长的职业或受教育程度。
本研究经过统计发现5个特点:第一,高考状元家长的职业类别,最多的是教师和工人。
有19位家长的职业是教师,占总人数的比例最高,其中5位是大学教师,其他为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等。
有15位家长的职业是工人,所占比例也较高。
另外,有7位家长的职业是公务员,8位家长的职业是农民,3位家长的职业是工程师。
第二,高考状元的志向与父母职业有关。
报道中对此专门提及的次数不多,但是都很典型。
黑龙江理科状元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所以这个学生从小立志要考清华;陕西文科状元的母亲从事金融行业,所以她的理想是当注册会计师;上海理科状元的父母都是从事信息工程研究的,在父母影响下,这个学生从小就对工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高考状元的父母是城市知识分子的比例较高。
历史学家在统计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关系时,也曾遇到过资料不完整的困难[6]。
对于本文来说,高考状元家长职业的数据不完整,因此只能是根据这38篇报道进行分析,尽管如此,仍然很有意义。
本研究发现,高考状元的父母为城市知识分子(教师和公务员、律师等)的比例较高,达55.88%。
这与中国古代的传统一脉相承,科举的成功者———举人、进士多出身于祖上有功名的家庭,精英的循环在古代长期存在,也可称为精英的再生产。
在当代,文化资本的传承对于高中生的学业成就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一些高考状元向上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是毕业高中。
科举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一些举人、进士出身于祖上没有功名的家庭。
今天,高考也提供了社会阶层上升的机会,一些高考状元是工人、农民的后代。
之所以出身于城市工人家庭的比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多,主要是因为城市的教育水平更高,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在2012年各省高考状元中,河南的两名文理科状元都是农家子弟,但他们毕业的高中都是省重点中学。
海南文科状元和江西文科状元也是出身于农村家庭,也都毕业于省重点中学。
这说明,决定他们学业成就的主要是毕业高中。
一些高考状元向上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不是家庭出身,而是教育背景。
第五,影响高考状元的家庭氛围。
一些高考状元的家庭,虽然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有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常与孩子沟通,这对于考生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北京理科状元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家里的谈话、沟通很多。
高考状元出身于单亲家庭的非常少,报道中提及的只有一个考生,这说明完整的家庭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
高考状元出身于商人家庭的也极少,说明经济条件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良好的读书氛围更重要。
3. 高考状元的性别比例均衡根据笔者的统计,2012年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文理科高考状元共71人,其中女生36人,男生35人。
文科女状元25人,理科女状元11人。
文科男状元10人,理科男状元25人。
数据表明,高考状元的性别比例均衡。
但是文理科状元的性别比例有明显的偏向,女生在文科方面表现更出色,男生在理科方面更擅长。
三、高考状元成就的综合因素1. 学习策略高考状元们的学习策略非常相似,有多位状元提到错题本很有用。
陕西理科状元毛宇帆在做题和看书时若遇到难题,都会记在错题本上经常复习,高三一年这样的错题本记了两本。
班主任老师对上海理科状元袁鸿杰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好学、爱问!”无论课堂还是课间,袁鸿杰都善于提问题,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里留下任何盲区。
还有多位状元提到,从小学就开始养成有条理、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很重要。
比如广西理科状元黄崇俊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每天都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效率很高,从来不熬夜或临时抱佛脚,成绩非常稳定。
2. 兴趣爱好高考状元们的爱好十分广泛,从乐器到象棋,从话剧到各种球类,丰富多彩。
陕西文科状元张诗佳身高174公分,喜欢体育运动,常打排球。
湖南文科状元龙凌波的理想是做一名注册会计师。
吉林文科状元刘伊恬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
四川理科状元高蕊馨是班长,把班里的40个男生管理得服服帖帖,很有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