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及低抗原断奶仔猪饲粮配制技术研究
作者:徐富军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3期
安阳市饲草饲料管理站徐富军
仔猪早期断奶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关注的先进技术,能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减
少由母猪向仔猪的疾病传播,并能提高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
我国饲养水平较高的地
区和猪场都采取早期断奶的饲养技术,一般在3~5周龄时断奶。
目前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开
始推广应用14日龄超早期断奶技术。
然而,对仔猪进行早期断奶也会给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造成仔猪断奶后生理机能紊乱,表现为食欲差、消化不良、生长缓慢、饲料利
用率低、抗病力下降等。
其中,断奶后腹泻是最令广大养殖场(户)困扰的病理现象之一,轻
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成为僵猪甚至死亡,给养
猪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在实行仔猪早期断奶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同时,保
证仔猪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防止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的发生,便成为当代养猪生产者最为关心
的问题之一。
为此,笔者近年来对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发生原因及低抗原断奶仔猪饲粮配制技
术进行了研究,得出适合安阳市及相似地区的低抗原断奶仔猪饲粮配制技术。
一、导致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发生原因分析
其原因主要有温度、湿度、环境卫生、大肠杆菌感染等。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人们对造
成腹泻的关键原因认识并不充分,一味认为只要仔猪产生腹泻,就是大肠杆菌等病原菌作梗。
其实,大肠杆菌等细菌是健康仔猪胃肠道中携带的正常菌群,大肠杆菌本身并不能单独引起仔
猪腹泻,而只有当断奶仔猪采饲了高抗原性的饲粮,引起了肠道的短暂过敏反应,大肠杆菌等
病原菌趁机在肠道附着和增殖,引起肠道对肠毒素敏感性的提高,才会产生腹泻。
所以,断奶
饲粮中高抗原成分才是仔猪断奶后产生腹泻的关键因素。
二、低抗原断奶仔猪饲粮配制技术
配制低抗原断奶仔猪饲粮,以降低仔猪腹泻现象的发生,让仔猪安全度过断奶期,主要有
以下几项技术:
(一)尽量使用膨化豆粕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生猪的生产性能,目前猪饲粮中豆粕用量基本都超过20%。
而试验证明,大豆蛋白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大豆蛋白必须经过膨化加工后,抗原性才能大大降低。
(二)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
试验表明:饲用18%蛋白水平饲粮的断奶猪群较饲用23%蛋白水平饲粮的断奶猪群腹泻率降低了49%。
单纯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即可有效缓解仔猪断奶后水肿病的发生,但同时影响了仔
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求量。
因此,在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同时,必须额外添加赖氨酸、
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以平衡饲粮氨基酸水平,保证仔猪断奶期间的生长速度。
(三)添加乳清粉
乳清粉中乳糖含量在60%~70%之间,乳糖发酵产生乳酸,降低胃肠pH值,提高消化酶活性,抑制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增生和繁殖,对防止仔猪腹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乳清粉在饲粮中添加
比例一般为10%~30%,必要时可另外添加酸化剂。
酸化剂的作用机理和乳糖发酵产生乳酸的作
用机理相同,生产实际中以添加柠檬酸、延胡索酸、甲酸钙为佳,添加比例为1%~2%。
(四)添加酶制剂
在仔猪饲粮中联合添加外源性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不仅
可以减轻或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
与吸收,降低消化道内容物的黏度,提高饲料利用率,消除消化不良,减少腹泻的发生,而且
还可以刺激仔猪消化系统的发育,促进内源性酶的分泌。
(五)添加有益微生态制剂
在饲粮中添加乳酸菌、酵母等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生存环境,抑制病原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及活性进而防止断奶仔猪腹泻。
(六)补饲硒和维生素E
机体缺乏硒和维生素E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会遭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抗病力减弱,
致使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大量增殖,引起仔猪消化不良,产生腹泻。
所以,断奶仔猪补饲硒和维
生素E非常必要。
(七)适当提高饲粮纤维素水平
仔猪胃肠蠕动机能比较弱,速度比较慢。
适当提高饲粮纤维素水平,可以促进仔猪胃肠蠕
动和食糜的流动速度,加快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排出,降低腹泻发生的频率。
(八)充分补饲
仔猪断奶前应充分补饲。
据试验,如果每头仔猪断奶前补饲量超过600g,仔猪即可获得对
饲粮抗原有很大程度的免疫耐受性。
用抗原性饲粮充分补饲,并保持断奶前后饲粮种类不变,
可以明显降低仔猪断奶后的过敏反应和腹泻。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很多,只有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但是,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避免在实际生产中舍本逐末,甚至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