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狗》习题3

《天狗》习题3

《天狗》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家骅/白桦浠水/唏嘘庇护/筚路蓝缕
B.松荫/荫庇嫣红/鄢陵新酿/酩酊大醉
C.湖沼/昭示砧声/玷污辽夐/戛然而止
D.琴韵/韶华痖弦/哑铃点钞/妙不可言
【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huá/huà,xī,bì。

B项,读音依次为:yīn/yìn,yān,niàng/mǐng。

C项,读音依次为:zhǎo/zhāo,zhēn/diàn,xiòng/jiá。

D项,读音依次为:yùn/sháo,yǎ,chāo/miào。

【答案】 C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蝙蝠幽幽荻花一泄无余
B.锄头踱步咳嗽捶胸顿足
C.湖沼静穆羁旅脍灸人口
D.簇拥铺堑渲染呼天抢地
【解析】A项,一泄无余—一泻无余;C项,脍灸人口—脍炙人口;D项,铺堑—铺垫。

【答案】 B
3.下面四句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相同的两项是( )
A.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B.电车有辫子
C.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D.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解析】A项,通感;B项,比喻;C、D项,拟人。

【答案】CD
4.将下面的三句诗填入对应的横线,恰当的一项是( )
失败不表明你是一个失败者,________;失败不表明你一事无成,________;失败不表明你是一个傻子,________。

①它意味着你学有所获②它只是意味着你尚未成功而已③它意味着你充满信心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①③D.③②①
【解析】根据诗句内容的对应性来思考。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5.诗中的妻子和丈夫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第1-3节中的有关内容,抓住具体描绘的词语来分析,如“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红”等。

【答案】(1)妻子:第一段“嫣红的火光”“嫣红的脸”“闪红”的“青布的衣裳”,透过“颜色”的处理,美化了诗境。

我们不难看出,这妻子的容貌是朴实、美丽的,这妻子的性情是温柔、贤淑的,这妻子的心地是善良的。

(2)丈夫:透过他“从田里回来”可以看到他是简朴、勤劳的,“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以及踱到栏里去看牛,回过头问声“怎样了——我们新酿的酒?”等动作的处理,也表现了他的温柔、善良与可亲,我们同时也认定这丈夫是强烈地关爱着这个家的。

6.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

”你认为这话有什么深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句普通的民谣,运用到诗歌中,特别是结尾,就具有了某种深意。

结合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创作主张来思考。

【答案】这两句普通的江阴民谚,如果说单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的话,只能说明它是一种流传的歌谣,孩子只是把它哼唱出来。

那么,从字面上,从传播的广度看,它代表大众的心声,对地上苍生的艰难生活的申诉。

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当时大力提倡写作民歌、儿歌,从各地方言中吸取精华用于诗歌创作的诗歌理念。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忠义
紫教我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在完成这幅彩图之后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7.(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4题)“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明确其手法(比喻),接着分析“比喻”在诗句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概括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生命”比喻成“没有价值的白纸”。

意思是,生命自身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现象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生活的现象,才使生命具有了具体的内涵。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8.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请以具体的诗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句即是一个比喻,接下来作者将七种颜色都赋予了象征意义,结合诗歌的主题进行理解即可。

【答案】前面九行诗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诗人将生命比喻成一张无价值的白纸,新颖别致,很有创意;而赋予七种颜色不同的含义,更显出诗人的想象力。

四、语言表达
9.以“农妇夜炊图”为题,改写《一个小农家的暮》的相关部分,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农妇夜炊图”的相关诗句就是诗歌的第一节,它以凝练的诗句为依托,进
行合理的想象,让内容更加丰富,注意语言的形象生动。

【答案】她在灶下煮饭,灶里烧着新砍来的青绿色的山柴,毕毕剥剥地响着,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和着米饭的香味弥满灶间,山柴燃得熊熊的,灶门里红透的火舌透出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庞,映红了她青布的衣裳,这里显得静谧而温暖。

10.(2013·山东高考)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

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

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能力的考查题,既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又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即短句变长句。

首先确立“创造是……”的答题格式。

其次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人的一种活动(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再次筛选相关信息:第二句介绍“创造”的特点,第三、四句介绍创造的两种类型;最后一句介绍其必要条件。

最后是整合,把二至五句的内容整合为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为了满足字数要求还要把重复的内容、次要的内容删去。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