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肠间质瘤 ppt课件

胃肠间质瘤 ppt课件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
粘膜下
胃肠间质瘤
肌壁间
胃肠间质瘤
肠 管
胃肠间质瘤
浆膜外
胃肠间质瘤
2.组织学形态:GIST可为梭形细胞型、上 皮细胞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其 中梭型细胞型最常见。
胃肠间质瘤梭形细胞来自上皮样细胞胃肠间质瘤
核端空泡
印戒样
胃肠间质瘤
GIST的分型 Erlandson等通过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长期以来因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 皮样肿瘤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1983年Mazur和Clark发现这组肿瘤既无神经源性 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 的间质瘤,首先提出GIST概念。近年来国内外许 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 的病例,经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 属于间质瘤。国内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引入GIST概 念多在1995年以后,而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只是 在近三、四年间。
胃肠间质瘤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GIST转移部位依次为:腹膜、肝脏、肺、 骨。腹水不常见。国外报道肝转移发生率 15.9%~17%。国内报道为25.8%~29%。 小肠间质瘤发生肝转移的概率在各原发部 位中最高。因此多认为小肠间质瘤的恶性 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胃肠间质瘤
GIST的特殊类型
将GIST概括4个亚型: Ⅰ、平滑肌分化 Ⅱ、神经分化 Ⅲ、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 Ⅳ、未分化。
目前认为GISTⅠ型以良性多见,Ⅱ型大多为恶 性,Ⅲ、Ⅳ型主要为恶性或潜在恶性[。
胃肠间质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 诊断:⑴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癌不易区别;
⑵ CT扫描和内镜检查(EUS)有意义; ⑶ 穿刺 活检的标本,一般组织学检查不能确诊,确诊需 免疫组化检查和电镜超微结构检测。 ②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和 电镜等手段。 ⑴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⑵雪旺细胞瘤 ⑶其它 软组织肿瘤
1.胃肠道外的间质瘤(EGIST):是与GIST 相比较而言,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 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的软组织,且 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其发病 率比GIST低得多,国外文献报道EGIST在 GIST中占6.7%,发病年龄31~82岁,平均58 岁,80%位于网膜和肠系膜,20%位于腹膜后 腔,多见中老年人。EGIST多为恶性。主要症 状为腹部肿块、腹痛和腹胀等不适。CT扫描和 B超检查较有意义。
胃肠间质瘤
临床特征
GIST发病年龄为17~84岁,高峰年龄55~65 岁,中位年龄57岁,40岁以下少见,<10%, 但在儿童也有报道,且发生在儿童的病例多为 恶性。男女发病比例约1.2﹕1。GIST在胃肠道 好发部位依次为:胃(60%~70%)、小肠 (25%~35%)、结肠、直肠、阑尾(共计 5%)、食管(2%~3%)。GIST占胃部肿瘤 的1%~3%,占小肠肿瘤的20%,占大肠肿瘤 的0.2%~1%。
胃肠间质瘤
GIST的症状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与肠壁 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良恶性有关。肿瘤较小(<2cm) 时多无症状,多在体检或其他原因手术中偶然发 现。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中上腹不适和腹部肿
块以及便血。 发生于食管者主要表现为吞咽 困难;发生于胃肠道者表现为腹部不适、 疼痛、呕血、便血(20%-30%)穿孔、腹 膜炎、肠梗阻、腹部包块(50%-70%)等; 发生于腹膜、肠系膜、网膜者常可发现腹 部包块。
胃肠间质瘤
2.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NT)是一类 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与GIST相似的肿瘤。 部位分布在小肠、胃、肠系膜、腹膜和后 腹膜,少数在大网膜和食管
胃肠间质瘤
3.GIST伴发其他肿瘤:(1)Carney三联征。 表现为GIST伴发肺软骨瘤和功能性肾上腺外副神 经节瘤。好发于年轻女性,男女之比为12﹕67, 85%的病例发生于30岁之前。(2)神经纤维瘤 病型。神经纤维瘤病是较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病,其临床特征为皮肤咖啡色素斑、神经纤维 瘤和色素性虹膜错构瘤。GIST与神经纤维瘤病在 发病机制上存在相关性。(3)上皮性肿瘤型。 GIST伴发原发器官或邻近器官的上皮性恶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
应用免疫组化标志物(CD117,CD34,desmin 和S-100)分析以往诊断的胃肠道间质性肿瘤, GIST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免疫表型特征 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抗原)弥漫阳性 (80%-100%);CD34(造血细胞前体抗原)常 阳性(70%-80%);nestin(中间丝蛋白)强阳 性(100%);SMA(平滑肌肌动蛋白)和actin (肌动蛋白)有时阳性(20%-40%,13%25%);desmin(结蛋白)几乎阴性(3%); S-100蛋白(神经突细胞抗原)阴性。
胃肠间质瘤
病理学特征 1.大体形态 :肿瘤起源于胃肠壁固有肌层。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为境界清楚的 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无明显包膜。 偶而呈分叶状或多发性,肿瘤突向腔内呈 息肉状,表面可见溃疡形成。肿物切面灰 白,实性,质韧或松脆;部分肿物呈灰红 色,鱼肉样。部分区域伴出血、囊性变、 坏死。
胃肠间质瘤
收集50例GISTs病例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 染色。标记抗体主要为CD117,CD34, SMA,S100,desmin。结果 50例中49例 (98%)CD117阳性,39例(78%) CD117阳性,4例(8%)SMA阳性,2例 (4%)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2 例(12/12)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7例 (7/8)阳性,恶性组30例(30/30) CD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 CD117均阴性。
胃肠间质瘤
CD117可见于所有组织类型,包括良性、 恶性及不同部分的GIST(普遍性); CD117在CD34阴性的GIST中也有表达阳性 率,81%~100%(敏感性);胃肠道及其 周围区的真正平滑肌肿瘤,血管平滑肌瘤 和神经鞘瘤,CD117阳性(特异性)。因 此组织学分析可诊断GIST,免疫组化可证 实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