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知识要点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状物;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来源:起源于中胚层;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位置:位于脊索背面;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3. 咽鳃裂: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上富有毛细血管;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尾索动物现代无头类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无颌类原始有头类 有颌类四、五、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

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椎构成的脊柱;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4腔),闭管式循环;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

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 。

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

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

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

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7.循环:主要特点如下。

A.心脏小,血流速度慢;B.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弓腹侧,较靠前;C.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D.肺鱼的心脏开始出现分隔,向双循环发展。

8.排泄:鳃:排出氨、尿素、盐(海产种类);肾:中肾,排出尿酸、肌酸及多余水分。

9.神经及感官:(1)神经:大脑不发达,且背面只是上皮细胞,无神经细胞。

脑神经10对。

(2)感官:眼:晶状体无弹性,通过其后面的镰状突起来调节与视网膜的距离,无眼睑,视力较弱。

耳:体表不见耳痕,仅有内耳,有听斑和耳石;侧线:为鱼类所特有,位于身体两侧,能察觉低频振动。

10.内分泌;后鳃腺;作用似副甲状腺;肾间体;相当于肾上腺皮质部;嗜铬体:相当于能上腺髓质部。

尾垂体;与脑垂体功能相当。

11.生殖及发育:具有生殖腺(精巢和卵巢)及输导管(输精管和输卵管),多雌雄异体。

受精及发育:(1)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大多数鱼类;(2)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如非洲鲫鱼;(3)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如虎鲨;(4)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如星鲨、柳条鱼等。

(四)鱼纲的分类;1.软骨鱼系:板鳃亚纲:鲨目、鳐目;全头亚纲:黑线银鲛;2.硬骨鱼系:肺鱼亚纲:有内鼻孔,鳔具有肺的功能。

如澳洲肺全、美洲肺鱼、非洲肺鱼;总鳍亚纲:具有内鼻孔,鳔能行气呼吸,如矛尾鱼;辐鳍亚纲:无内鼻孔,占鱼类90%以上。

4.鱼类的洄游:按功能分为生殖洄游、觅食洄游、越冬洄游;按方向分为溯河洄游(由海向河)、降河洄游(由河向海)。

八、两栖纲:(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2.幼体为单循环,成体行不完全的双循环;3.出现五趾型附肢;4.水中交配,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须经过变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

有辅助呼吸的功能;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1.外形:分蝾螈型、蛙型和蠕虫型。

与生活习性有关2.皮肤:表皮角质层不发达,富含多细胞皮肤腺,真皮密布微血管,适于辅助呼吸.3.骨骼:头骨:骨化程度高,舌颌骨变为耳柱骨,具双枕髁;脊柱:分颈椎(仅一个,称寰椎)、躯干椎、荐椎(仅一个,腰带借此与脊柱相连)、尾椎。

椎体类型较多。

四肢:五趾型附肢,具肩带和腰带,增强支持力。

3.肌肉:肌节开始退化(尾部、腹部有残余),开始分化出颈肌、躯干肌、尾肌、附肢肌。

4.消化系统;(1)成体肉食,蛙类眼球参加吞咽动作;(2)始具唾液腺,但不具消化作用,分泌粘液湿润食物,便于吞咽;胃开始有消化作用;(3)有的在上颌边缘生有颌齿,可帮助捕食。

5.呼吸系统;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肺为一对肺囊,内具少数皱褶;行咽式呼吸。

6.循环系统;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行不完善的双循。

7.沁尿生殖系统:肾脏一对(中肾型),中肾管为输尿管,具有泄殖腔膀胱;雌体具卵巢一对,苗勒氏管为输卵管;雄体具精巢一对,中肾管兼备输精作用,苗勒氏管退化。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脑:大脑较鱼类发达,出现原脑皮,形成左右大脑半球;神经:脑神经10对,脊神经形成臂丛和腰丛;(2)感官:眼:角膜突出,水晶体扁圆,靠水晶体牵引肌将其前拉聚光,视力较弱;耳:有内耳和中耳内耳:有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状囊(分化出听壶的);中耳:有鼓膜、耳柱石、鼓室、耳咽管。

(三)分类:无足目:具双凹型椎体,蠕虫状,无四肢。

如版纳鱼螈;有尾目:体长形有长尾,尾侧扁,有四肢。

如大鲵、鳗螈、虎螈(能行幼体生殖)。

无尾目:四肢发达,椎体为前凹椎或后凹椎,如蟾蜍、黑斑蛙、虎纹蛙、海蛙。

(四)生态:1.发育;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陆生。

2.休眠;由于体温不恒定,有冬眠和夏眠现象;九、爬行纲:(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使之完全适应陆地繁殖;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3.骨骼骨化良好,有颞窝,单枕髁;4.完全的肺呼吸;5.心脏三腔(2心房1心室,心室有不完全的中隔),为不完全的双循环;6.消化道化更多,出现盲肠;7.后肾排泄;8.神经系统较发达,出现新脑皮。

(二)爬行类形态结构特点:1.外形:分头、颈(明显)、躯干、尾、四肢五部分,为典型的陆生动物体型。

2.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外被角质鳞片(表皮来源);3.骨骼系统:头骨:骨化程度高,在鳄类还产生次生硬腭(使内鼻孔后移),单枕髁;脊柱;脊椎化为颈椎(多枚,且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胸腰椎,荐椎(2枚)、尾椎。

带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前乌喙骨、锁骨、间锁骨构成;腰带:骼骨、耻骨和坐骨形成闭锁式骨盆;四肢:为五趾(指)型。

4.肌肉系统:分化复杂,具有肋间肌和皮肤肌。

5.消化系统;始具盲肠和肌肉质的舌,颌骨上生有齿(分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均为同型),有的特化为毒牙;具有口腔腺,分泌粘液润滑食物,有的特化为毒腺。

6.呼吸系统:内鼻孔后移;出现气管和支气管;肺囊内褶壁增加;不仅保留了咽式呼吸,还发展了胸腹式呼吸。

7.循环系统;具三腔心脏,心室具有不完全中隔(在鳄类有潘氏孔),行不完善双循环。

8.排泄系统;胚胎期功能肾为中肾,成体功能肾为后肾,后肾管为输尿管、有的具膀胱。

排泄物主要是尿酸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1)神经系统:大脑半球大为发达,出现新脑皮,中脑的综合作用开始向大脑转移;脊髓在颈部、腰部膨大;脑神经12对;(2)感觉器官:a.嗅觉器官:除龟鳖类外均具犁鼻器;b.视觉器官:具环状肌,能改变晶状体凸度调节视距;具有可动物的眼睑和瞬膜;c.听觉;出现了外耳道雏形;d.红外线感受器:蝰科腹亚科和蟒蛇科。

10.生殖系统:雄性:睾丸一对,吴氏管输精,苗氏管退化,具交配器;雌性:卵巢一对,吴氏管退化,苗氏管输卵。

(三)爬行类的分类:1.喙头目:仅一科一种,即喙头蜥,其椎体双凹型,有脊索残余。

2.龟鳖目:特征是身体略呈椭圆形,被有函状骨甲。

如大头平胸龟、乌龟、海龟、棱皮龟、鳖(又称甲鱼、脚鱼、水鱼或王八)。

2.有鳞目;体通常细长,被角质鳞。

蛇亚目:盲蛇、眼镜蛇、响尾蛇;蜥蜴目:壁虎、鬣蜥蜴、中国石龙子、草蜥、巨蜥、避役。

4.鳄目:心脏具四腔,但室间隔具潘氏孔,具槽生齿和次生硬腭。

如杨子鳄、马来鳄、食鱼鳄。

(四)生态:1.繁殖:(1)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

a.卵膜:外包坚韧的卵壳,具支持和保护作用;b.胚胎发育中胚胎产生了可供给胚胎水分及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胎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水环境中发育。

(2)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2.体眠:为变温动物,能行冬眠或夏眠。

十、鸟纲:(一)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37.0~44.6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以此主支迁移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3.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各种复杂的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行为(筑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具有较高的成活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