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范本)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范本)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范本)发布时间:20**-6- 20发布令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总局令第17号)的要求,组织编制了《xxxxxxx应急救援预案》,已于20**年10月25日经专家组审议通过,现于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总经理:20**-06-20目录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 (1)1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3)1.4应急预案体系 (3)1.5事故应急原则 (3)2事故风险描述 (4)2.1单位概况 (4)2.2事故风险分析 (5)3组织机构与职责 (9)3.1应急组织体系 (9)3.2应急成员及职责 (10)4预警及信息报告 (11)4.1预警 (11)4.2信息报告与处置 (13)5应急响应 (14)5.1响应分级 (14)5.2处理措施 (14)5.3应急结束 (16)6信息公开 (17)7后期处置 (17)7.1污染物处理 (17)7.2生产秩序恢复 (17)7.3医疗救治、人员安置 (18)7.4善后赔偿 (19)7.5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 (19)8保障措施 (20)8.1通信与信息保障 (20)8.2应急队伍保障 (20)8.3物资装备保障 (20)8.4其他保障 (20)9应急预案管理 (21)9.1应急预案培训 (21)9.2应急预案演练 (22)9.3应急预案修订 (22)9.4应急预案备案 (22)9.5应急预案实施 (22)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3)1运输途中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23)1.1事故特征 (23)1.2应急工作职责 (26)1.3应急处置 (28)1.4注意事项 (31)2装卸过程中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32)2.1事故特征 (32)2.2应急工作与职责 (36)2.3应急处置 (37)2.4注意事项 (40)附件 (41)1应急人员的职责、姓名、电话清单 (41)2应急物资和装备表 (43)3物质理化性质一览表 (43)4单位区域位置图 (44)5公司周边示意图 (44)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规范公司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迅速、有序地控制和处理可能发生的与已发生的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伤害降到最低点,维护公司和社会的安全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1.2.1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2014年12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故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6)《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2005年实施)(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8)《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年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10)《防雷减灾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 8 号)(13)《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1-22发布)(15)《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4]43号(1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1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1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1.2.2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1)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2)GB 15603-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3)GB 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4)GB 18265-2000《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5)GB 16483-200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6)GB 2893-2008《安全色》(7)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8)GB 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9)GB-T1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10)GB 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11)GB 5083-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危险化学品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涉及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方面的安全事故或事件。

如火灾爆炸、化学灼烫、中毒窒息等。

1.4应急预案体系本应急预案体系由综合预案以及运输途中现场处置方案和装卸过程现场处置方案组成。

1.5事故应急原则1.5.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切实加强企业员工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职工的基础作用。

1.5.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省、市、县安监局的统一领导下,公司应急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企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企业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1.5.3快速响应,果断处置。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扩散和爆炸,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快速、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发生事故的企业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者,省、市、县安监局等有关部门配合、指导、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1.5.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

采用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确保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1.5.5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

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做好危化品事故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

开展培训教育,组织应急演练,做到常备不懈。

进行社会宣传,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做好物资和技术储备工作。

2事故风险描述2.1单位概况2.1.1公司简介2.1.2公司地理位置2.1.3 气象状况2.1.4公司周边环境2.1.4.1与居民生活的相互影响2.1.4.2与周边生产企业间的相互影响2.1.4.3与重要公共设施的距离与周边重要设施的距离如下表2.1-1所示。

2.1.5可依靠的外部救援力量公司消防力量依托xxx消防大队,该大队距离本公司10km,消防车辆10min 内即可到达厂区,参加灭火抢险救援。

另外对面xxxx有消防车一辆,3分钟可到达公司进行紧急抢险救援,且该企业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具有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依托该企业对公司出现事故后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快速救援,降低事故风险。

2.2事故风险分析公司危险场所主要有:经营场所、装卸场所和运输环节。

公司经营的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如下:2.2.1 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2.2.2 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2.2.2.1火灾爆炸公司储存的介质均为危险化学品,均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若储存这些介质的储罐或管道破损,阀门、法兰密封不严,发生泄漏,遇激发能源可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储罐附属管道、阀门没有进行静电接地,或静电接地装置没有定期检测或检测不合格以及物料在储罐及其管道内的流速过快摩擦产生静电,造成静电积聚产生放电,则可能发生火灾爆炸。

防雷设施没有定期检测及检测不合格,则遇到雷电火花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防火防爆区域内没有使用防爆电气,电气线路没有采取防爆措施,工作岗位职工使用非防爆工具,则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2.2.2.2中毒窒息公司储存的介质基本都具备不同程度的毒性。

在储运过程中发生泄漏,或者直接接触都可能引起中毒的危害。

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1)设备制造和安装缺陷:因选用不合格设备、管道及阀门附件安装不规范,在设备、管道和阀门附件上存在的裂纹凹陷、缺损焊缝夹渣、硬力几种等隐患,会在正常使用中发生泄漏。

(2)设备、管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腐蚀、振动、填料或机封磨损外伤、疲劳极限等原因,形成局部机械强度减弱,造成隐患,进而导致输送有毒物品的管道、管件、阀门或设备泄漏。

(3)密封部件失效:在阀门、法兰等密封点,因垫片老化破损,密封圈磨损,紧固件松动断裂而形成密封失效,造成有毒物品从密封点泄漏或冲出。

(4)设备维护、检修时,操作人员违章作业,进入未用空气、蒸汽充分置换的含有有害气体的容器中。

在可能出现有毒物质的场所,若空气流通不畅,则易发生中毒窒息。

2.2.2.3其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车辆伤害、触电、物体打击等危害因素,由于其后果严重性较小,因此不对其单独分析。

2.2.3可能造成作业人员伤亡的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作业人员伤亡的其他危险有害因素有:机械伤害、电气伤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淹溺、高、低气温等。

(1)机械伤害本项目使用有卸车泵等运转设备,若外露的运动部件、皮带轮、联轴器等缺少防护设施,或防护设施失效,可发生夹挤、缠绕、割刺等伤害。

在设备运转过程中,进行拆卸、紧固螺栓、拆开机身、向运动部位加油擦拭、从机械上方跨越、隔机取物等使人的肢体、衣服、工具与机械接触或进入机件运动区域,有发生机械伤害的危险。

(2)电气伤害如果电气设施的绝缘不良、漏电保护不良、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违章操作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电气系统及装置的选型、电压等级、工作环境、安全距离、电气隔离及接地装置未按规定使用可造成触电。

如配电系统不合理引起电源返送;电气装置使用的绝缘、电压等级不正确而造成绝缘的击穿、老化、机械损坏而失效;电气设备未装设屏蔽装置将带电体与外界相隔离;带电体与地面、其它带电体和人体范围之间的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特殊环境的低压电气设备未装漏电保护装置或设计不当;人体不可避免地长期接触的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未采用相应等级的安全电压;用电设备金属外壳保护接地不良及人员操作、监护、防护缺陷等,均可能导致触电。

配电柜功能不全引起误操作或无防护措施,造成人员误入带电隔间,发生人身触电事故。

检修人员使用不合格的绝缘安全用具和防护用品;检修时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检修结束人员未撤离,联系不周误送电;安全措施有误引起反送电,都有可能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的发生。

(3)车辆伤害本项目的存储介质均采用汽车运输,车辆进出项目区存在车辆伤害的危险。

(4)高处坠落本项目存在高度大于2m的设备及平台,若高处作业时,个人防护不当,或栏杆等防护设施存在缺陷,可导致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