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 、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4.实验误差(1)误差与错误: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 3种:①一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小误差。
公式为:nl l l l n ++=21。
②改进测量方法③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知识点5.秒表的读法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 常用单位小时(h )分(min )1h=60min 1mim=60s知识点6.机械运动和参照物(1)机械运动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参照物: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
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就可以默认它是静止的了。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7. 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的单位速度单位由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相除复合而成。
在国际单位制中,由于v=s/t 中,距离的标准单位是m ,时间的标准单位是s ,所以速度的标准单位是m/s ;在交通运输中,路程常以km 为单位,时间常以h 为单位,这样得到的是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除此之外,速度还可由其它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如km/min、cm/s (2)速度单位的换算如72km/h=?m/s,如下计算:72km/h=72km1h =721000m20m/s 13600s⨯=⨯又如5m/s=?km/min,如下计算:35m510km5m/s0.3km/min11smin60-⨯===m/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km/h是最常用的速度单位,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m/s=3.6km/h,所以1m/s是大于3.6km/h的。
匀速直线运动图像(s-t图像,v-t图像)及定义。
知识点8.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为v=st.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时应注意:(1)计算平均速度时,选取的路程s和时间t要有对应关系,即公式中s必须是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必须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不同段的平均速度要分段计算.描述平均速度时应指明是物体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要抓住平均速度的定义svt=,其中s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几段路程中的速度求算术平均值。
求平均速度,哪怕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远是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哦了!例题1:判断下列测量数据:0.3260米,7.59米,759毫米,759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是()A.分米、毫米、厘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米C.毫米、厘米、分米、米D.毫米、分米、厘米、米例题2:“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诗人认为“桥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B.水C.河岸D.地球类似的古诗文研究参照物的题目的方法:第①步:找到原题中到底有几个物体。
第②步:看原题是研究谁的运动。
第③步:研究谁的运动,那另外的物体就是参照物了。
(因为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自身为参照物)例题3: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参照物是()A.船和山B.山和船C.都是船D.都是山例题4: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sv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和时间成正比D.路程和时间成反比解析:本题不要被蒙了,原题中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就不能说成速度与路程或时间成什么比了。
根据公式v=s/t 的变形s=vt ,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D 错了,C 正确。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
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了声音。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及传播速度(1)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通常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 固体>v 液体>v 气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大小并不会影响到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知识点3 回声(1)回声的产生: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2)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 以上的两个声音。
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 ,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 ,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参考资料]:要想听到回声,声源距障碍物至少要多远呢?我们可作如下分析:人要听到回声,则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 以上,在此过程中,声音在人和障碍物之间运动了一个来回.因此声音从人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0.05s 2tt '==,取声速为340m/s ,则340m/s 0.05s=17m s vt '=>⨯.可见,要想听到回声,声源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为17m .平常我们在教室里时,由于教室的长、宽均小于17m ,所以在教室里听课时听不到回声.(3)利用回声测距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2t t '=,则2ts v =⋅,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迷你小实验]: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我们将一只耳朵贴在一段长钢管的一端,另一位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钢管,我们会听到两次声音,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发声体振动后,声音依靠介质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如果碰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现象,形成回声.人听到声源直接传来的声音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就会把原声与回声分开,听到两次声音.但是,听到两次声音并不都是回声.我们在上述实验中听到的两次响声,却不是因为障碍物而形成的回声,而是由于声音在钢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得多,声音通过两种介质传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便能区分这两次声音了。
知识点4 声音的三要素1.音调: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参考资料]:音调和响度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