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理解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八章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③,使民不为盗;不贱④可欲⑤,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⑥,实其腹,弱其志⑦,强其骨。

恆⑧使民无知无欲⑨,使夫智⑩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⑪。

译文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修明法制,法治清明,政治清静。

依法择贤录用,依法使贤用能。

任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自负其贤,不要自以为可以包打天下。

可以用贤,不可以尚贤。

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循道循理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民权,维护民生,使人民和睦。

不看重强取会招灾引祸的脱离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昂贵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使民众不做盗贼。

不轻视百姓的合理要求而尊重人民的正当需要,可使人心不乱。

【心志属于精神类的软件——魄,与虚和弱对应;腹、骨属于硬件——营,与实和强相对应。

】因此,聖人的统治,使百姓虚心接受教治,吃饱穿暖啊生活富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身健体回报社会。

法则使人民淳朴厚道积德行善,使心怀不轨之徒不敢妄作非为。

为道为(为人、用事、为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用事、为政、理物),则天下大治。

注释①不尚贤: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不要自负其贤,不要尊崇“人治”。

想要得天下而肆欲妄为,我(预)见其失败矣!天下是道者的器物,是不可肆欲妄为的。

妄为者失败,妄执者失败。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尊道贵德尚法,道统德政法治,修明法制,法治清明,政治清静。

依法择贤录用,依法使贤用能。

任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自负其贤,不要自以为可以包打天下。

可以用贤,不可以尚贤。

尚贤:矜夸才能,自负其贤,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可以包打天下,自以为仅凭个人的才能就可以治理国家,此处指人治。

包打天下:包揽打天下的重任,比喻由个人或少数人包办代替,不放手让其他人干。

尚:尊崇,奉承,夸耀,矜夸,骄傲,自负。

②不争:和睦。

和睦:和好相处,相处融洽友好,不争吵。

③难得之货:强取会招灾引祸的财货,不必要的奢侈品。

难:困难,艰难,不容易,不可,不好,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难得:难以获得,用以形容珍贵、稀少,有时也可作讽刺意用。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④贱:鄙视,轻视。

⑤可欲:可以有的需要;应该有的需要;应当有的需要;正当的需要;正当的要求;适当的需要;适当的欲望;适当的希望。

可:许可,同意,准许;能够,可以;相称,适合;应当,应该;适当,正当。

适当:合适;妥当。

正当:合理合法的;正常,正派;正确切当;正相当,正相称。

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欲:(1)(形声。

从欠,从谷,谷( yù)亦声。

“欠”是打呵欠,而打呵欠是身体缺乏某种东西的表现,谷是两山之间的低处流出来的水,合起来表示流露出“我要”的心理状态。

本义:流露出一种“我要”的心理状态。

)(2)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3)欲望。

欲望(Desire)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凡事有度,过分的不正当的欲望是幸福的破坏者,所以知足知止有度者常乐。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它是所有动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所有动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人类的欲望是多样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一个复杂的需要结构,并随着人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科学行为理论。

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指人们缺乏某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需要: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

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就是有机体在内外条件刺激下,对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

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也是一种客观需求的反应。

人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求一定的事物。

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劳动、交往等等。

这些需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

需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一、生理需求应用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应用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得不相信这社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

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三、社交需求应用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或是同类。

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激励措施: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

四、尊重需求应用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

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富豪为了自己名利而赚钱,或是捐款。

激励措施: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

五、自我实现需求应用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

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

例如:一个真心为了帮助他人而捐款的人。

一位武术家、运动家把自己的体能练到极致,让自己成为世界一流或是单纯只为了超越自己。

一位企业家,真心认为自己所经营的事业能为这社会带来价值,而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激励措施:设计工作时运用复杂情况的适应策略,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

超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在晚期时所提出,这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经验”。

在马斯洛一生当中没有提到超自我实现这一层次,只有自我超越需求,而且经常被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层次中。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也是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有无之分,只有轻重之别。

不可以将欲望单认为是坏处偏执于混乱的起因,因为欲望是人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可以将人的一切行动看作是欲望的体现,没有欲望的人就体现不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受惯性的存在,人与人的认识也是希望理解和了解他人的欲望,所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缺少不了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