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 有利条件
5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代表人物: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5
垄断优势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26
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依据与条件
拥有技术优势仅仅是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不 是充分条件
直接投资的成本既低于出口方式的成本又低于许 可证交易成本时,才应当选择直接投资
27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1)对传统国际投资理论的批判 传统国际投资理论:
18
2、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三大基本命题:
资本要素可以用经营资源来代替 ; 比较利润率与比较成本有关; 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寡头垄断性质
按照动因不同,对外直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1)自然资源导向型 (2)劳动力导向型 (3)市场导向型 (4)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
西欧对美国FDI:寡占行业的少数几家寡头公司,大多同期 成批发生的。
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战后美FDI主要原因。 寡占反应行为与FDI的关系以及影响寡占反应行为的各种因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22
思考: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模式真的比美国模式更有效吗?
23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主要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S. Hymer) 金德尔伯格(C. Kindleberger)
基本观点 海默利用两个基本观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即垄
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
24
1、垄断优势理论背景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13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一、 差异论
纳克斯 利率的差异 资本的充裕程度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K. Kojima)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 ➢ 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 ➢ 资本从资本丰裕国流向资本稀缺国; ➢ 国际投资发生的根本原因:各国间利率的差异; ➢ 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追求较高的利率。
28
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对外投资
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证券投资不同运行规律: ➢ 1914年以前,美国有较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
30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立论基础: 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 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 成的优势。
31
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所
(Theory of Marginal Industry Expanding) 日本“小岛清”模式: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 (Kiyoshi Kojim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运用比较优 势原理解释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16
可以把“比较优势(成本)原理”作为国际贸易和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共同的基础
有生产要素的权利,企业不具有市场力量,因而不会出现跨 国公司和FDI。
市场不完全性四种类型: (1)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专利、技术秘密、特殊的管 理技能、资本和商誉等; (2)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商品的差异、市场技能和价 外部规 模经济; (4)政府政策及管理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政府有关税 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的政策和管制。
14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 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存量相对充裕的国家利率比较 低,而资本存量相对稀缺的国家利率比较高。只要后者 的利率绝对高于前者的利率,那么,肯定会发生部分资 本从前者向后者的流动
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主体多为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补。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7
4、波特钻石模型(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 菱形理论或国 家竞争优势理 论,是由美国 哈佛商学院著 名的战略管理 学家迈克尔•波 特提出的。
波特的钻石模 型用于分析一 个国家某种产 业为什么会在 国际上有较强 的竞争力。
8
图 波特钻石模型
(二)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输出理论
6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
代表人物: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萨 缪尔森(P.A.Samuelson)等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 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 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 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 广义:除了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生产要素 价格均等化说 它是研究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反作用的,说明国 际贸易不仅使国际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 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 优势。
33
3、垄断优势论的发展
(1)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
美国学者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从寡占反应论的 角度对垄断优势论作了重要补充。
分析了美1948-1967年FDI状况,子公司有一半集中在三年 内建立,集中程度高。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 Hymer)博 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 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用垄断优势解释美国FDI的理论:美国企业FDI主要因为拥有技术和 规模等垄断优势。 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教授认同和支持, 但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74年,海默英年早逝。 此后,金德尔伯格进行了补充、发展、系统表述和广泛宣传,使其 受到广泛重视。 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学者着重从企业的角度展开对 国际直接投资动因和条件的分析,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个国家在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成本 绝对低廉的产品,但只要集中力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廉 或不利程度相对较小、相对效率较高的产品,然后通过 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 增加,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都能给各贸易国带来经济利 益;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19
比较分析日、美FDI的特点
美国
投资类型 投资主体 投资方式 投资区域 投资行业 与贸易的关系
多为市场导向型 多为大跨国公司
多为独资 西欧发达国家 技术密集型产业
替代
日本
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 多为中小型企业 多为合资 发展中国家 边际产业 互补
日、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
集中于比较劣势行业;
按边际产业扩张原则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取代贸 易,而是补足贸易、创造(或扩大)贸易
“边际产业”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可称为“边际 性生产”
应立足于“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判断 应重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在对外直接
投资中的意义 “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两者相关的主张”
17
1、创立的背景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本章要点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 年代以前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沿袭了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 传统,着重从国家的视角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主要 研究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