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外层空间法
9.1 复习笔记
一、外层空间法概念与发展
1.外层空间法的概念
外层空间法,简称空间法或外空法,是指有关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以及各国探测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
2.外层空间法的发展
(1)在联合国主持下制定的有关外层空间的国际文件
①1967年1月27日《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的原则条约》(简称《外层空间条约》)。
②1968年4月22日《关于营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和归还发射到外层空间的实体的协定》(简称《营救协定》)。
③1972年3月29日《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简称《国际责任公约》),详细规定了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和求偿程序。
④1975年1月14日《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简称《登记公约》)。
⑤1979年12月18日《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协定》)。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五项决议还制定了五套有关外空活动的法律原则,它们是:
①1963年12月13日通过的《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宣言》。
②1982年12月10日通过的《关于各国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国际直接电视广播所应遵守的原则》的决议。
③1986年12月3日通过的《关于从空间遥感地球的原则》的决议。
④1992年11月12日通过的《关于在外层空间使用核动力源的原则》的决议。
⑤1996年12月13日通过的《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的宣言》。
二、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分界问题
1.外层空间划界的各种主张
(1)在划界理论方面有两种主张:
①功能论
功能论者不主张划分两者的界限,认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是连续的空间,只要按照空间活动和飞行器的性质就能区别适用什么法律。
②空间论
空间论者主张以空间的某一高度划界,认为这样便于确定两种不同法律制度所适用的范围,也有利于各国对其领空有效地行使主权。
(2)在划界的高度上,主要的主张有:
①航空器上升最高限度说。
②空气构成说。
③有效控制高度说。
④卡曼管辖线。
⑤卫星轨道最低近地点说。
2.中国政府的主张
选择一条适当的分界线不仅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法律问
题。
对这个问题,应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出发,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地球上空的物理特性,以及开展外空活动的合理需要,通过反复和耐心的协商,予以解决。
三、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1.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
(1)1961年和1963年联合国大会两次一致通过决议,宣告外层空间不能为各国据为己有,各国均可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自由探索和利用。
并将此项原则定为各国从事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法律原则,从而被认为形成了有关外层空间法律地位的国际习惯法规则。
(2)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和1979年的《月球协定》对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法律地位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①外层空间不得被据为己有。
②外层空间自由。
③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为所有国家谋福利,并应为全人类的开发范围。
2.地球静止轨道的法律地位问题
(1)l976年,8个赤道国家发表了《波哥大宣言》,宣布地球静止轨道是一项“自然资源”,是有关“赤道国家在其上行使其国家主权的领土的组成部分”。
(2)从1984年起,多数赤道国家调整了其立场,放弃对地球静止轨道的主权要求,提出赤道国家享有某些优先权利,其他国家若使用地球静止轨道,需事先得到有关赤道国家的许可。
这一妥协并未能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3)1993年,赤道国家对其立场又作了一次调整,承认地球静止轨道为外层空间的
一部分,主张制定使用地球静止轨道的优先次序,以达到公平的目的。
这一主张仍未得到普遍接受。
(4)通过国际电信联盟将无线电频率分配给通讯卫星使用,以避免通信卫星相互干扰,解决了静止轨道的部分问题。
(5)现代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地球静止轨道属于外层空间的组成部分,应适用《外层空间条约》;地球静止轨道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应采取公平使用原则。
但目前关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分配使用问题,世界各国仍有不同看法。
四、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和制度
1.外空活动的法律原则
(1)共同利益原则。
(2)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则。
(3)不得据为己有原则。
(4)为和平目的原则。
(5)援救宇航员原则。
(6)国家责任和赔偿责任原则。
(7)对空间物体的管辖权和所有权原则。
(8)空间物体的登记原则。
(9)保护空间环境原则。
(10)国际合作原则。
2.外层空间、月球和其他天体的非军事化
(1)《外层空间条约》对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只作了少许的限制:各国不在环绕地球
轨道上放置任何携带核武器或任何其他类型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物体;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在外层空间布置此种武器。
(2)《外层空间条约》和《月球协定》规定了月球和其他天体实行较全面、严格的非军事化,包括:
①月球和其他天体必须专用于和平目的。
②禁止在天体建立军事基地、军事装置及防御工事。
③禁止在天体试验任何类型的武器以及进行军事演习。
④不在环绕月球或飞向、飞绕月球的轨道上以及在月球上或月球内放置载有核武器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物体。
⑤禁止在月球上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从事任何敌对行为或以敌对行为相威胁。
禁止利用月球对地球、月球、宇宙飞行器及其人员采取此类行为或从事此类威胁。
(3)条约和协定又规定了不禁止的情形,包括:
①不禁止使用军事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或把军事人员用于任何其他的和平目的。
②不禁止使用为和平探索月球和其他天体所必须的任何器材设备。
③也不禁止进行非核武器的试验。
3.外层空间活动的制度
(1)射入外空的物体的登记制度
①发射到外空的空间物体必须在一个发射国登记。
②空间物体应在两个登记册上登记。
登记国设置和保持的一份登记册,由有关登记国决定其保持登记册的内容项目和条件。
联合国建立一个总登记册,由联合国秘书长保存。
(2)营救制度
《营救协定》规定了各国对营救宇航员和归还空间物体的三项义务:①通知。
②营救、
寻找。
③归还。
(3)责任制度
①责任主体
国家对其在外层空间从事的活动,无论是政府从事的,还是非政府从事的,如私人企业、团体从事的外空活动,都要承担国际责任。
a.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者是发射国。
b.当一个空间物体对另一个空间物体造成损害,并由此对第三国造成损害,这两个空间物体的发射国应承担共同和分别的责任,其赔偿责任应按该两国过失的程度分摊。
②赔偿的范围
发射国对空间物体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损失是指生命的丧失、身体受伤或健康的其他损害,国家、自然人、法人、国际组织的财产的损失和损害。
③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
包括:
a.绝对责任原则。
b.过失责任原则。
④求偿的途径。
包括:
a.使用国内程序。
b.通过外交途径,由有关国家谈判协商求得赔偿。
c.成立求偿委员会。
五、有关几项外空活动的法律问题
1.卫星国际直接电视广播
卫星直接电视广播包括节目分送卫星转发到地面集体接收站收看的电视广播和由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