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说明

1--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说明

1 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一、激情导入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白云……这一切多美啊!想去看看吗?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感受大自然?(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容的理解。

三、语言赏析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思维拓展1、照样子写话。

2、描一描,画一画课堂小结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板书设计1 走进大自然纯洁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美好智慧情感我们来观察教学目标:(1)知道并简单的认识眼、耳、鼻、舌都是感觉器官。

(2)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身边的物体。

(3)学会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时外部形态特征。

(4)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感受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感觉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ppt、水果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我们的感觉器官。

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讲解:这是一幅西红柿的图片,请大家仔细看图。

学生汇报: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质疑:你能发现图中哪些西红柿成熟了吗?他们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你是用身体的哪个器官发现的?)学生汇报师展示眼睛的图片资料并进行介绍。

师引导学生说出西红柿的味道,进而引出舌头这个感觉器官。

师展示舌头的图片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提醒学生注意:未知的物品不要随意闻和尝。

继续展示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认识鼻子和耳朵的简单特征。

师小结,通过师生其回答巩固每个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活动二:观察香瓜师通过四个小组分别:眼睛、鼻子、耳朵和舌头来观察香瓜的外观、气味和味道的特征。

学生结合上面学会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香瓜的特征。

教学总结: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每个不同的感觉器官都有不同的作用,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有多种方法和手段。

再次强调,对于我们熟悉的,没有任何危害性的物体,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否则将可能对自身造成危害。

布置作业:(1)和父母一起学习“皮肤”这个感觉器官的特征和作用。

(2)和父母分享今天所学习的知识。

板书:我们来观察感觉器官:眼睛舌头鼻子耳朵学会运用工具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有助于观察和使用工具。

(2)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事物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和记录。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围绕一个观察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进行观察。

(5)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放大镜,通过对比观察,感受肉眼观察,与使用简单仪器的不同。

教学准备:使用放大镜观察事物的细节部分,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和记录观察所得的信息。

教学准备:放大镜、花朵、较小物体、记录单、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1、情景:(驱动页图片)在校道边,彬彬手持放大镜观察小蜗牛,波波对彬彬的行为感到好奇。

2、提出为题:彬彬拿着放大镜在做什么呢?3、师:放大镜是一种观察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它。

导入今天的新课:学会用工具观察。

探究活动: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怎样用放大镜?播放视频: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练习使用放大镜3、教师示,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学习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一种物体。

(例如一朵花04、说一说借助放大镜观察和只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建立概念:1、出示生活中较小的物体,我们把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尽可能把看到的物体都画下来。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看到的这个物体是怎样的?2、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物体的细节,边观察边记录,并把发现画下来。

运用知识:学会了放大镜的观察后,你想用放大镜观察哪些物体?为什么/小结:当我们观察比较小的物体时,直接借助肉眼可能会看不清,这是我们就可以借助放大镜帮助我们进行观察。

板书设计:学会用工具观察更清晰放大细节8 各种各样的文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种类文具有不同的形状、颜色、轻重、气味等特征。

初步辨别制造文具的材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倾听,乐于与他人分享。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文具,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感官观察文具,初步描述不同文具的特征。

难点:愿意倾听,乐于与他人分享。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总时数 1 第 1 教时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导入新课师:展示图1生活情景:课堂里,琪琪和波波看到彬彬的文具袋鼓鼓的,就好奇地问彬彬笔袋里有什么文具。

请同学们猜一猜彬彬的笔袋里能有什么呢?生:有铅笔…尺子…擦子…师:是的,文具是学生们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市场上有很多种类的文具,接下来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们书包里的文具,一起来认识一下同学们各种各样的文具吧!活动指引活动1 认识文具师:什么是文具呢?它是什么概念呢?在我们词典中对“文具”的解释为: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对“文具”的定义是学生学习用的物品,包括笔、尺子、橡皮、练习本、文具盒、胶水、书包等。

那么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们书包里的文具吧!生:举手回答。

我的书包里有“文具盒、本子、美工刀”,“我的文具盒里有铅笔,橡皮擦,尺子,蜡笔”。

师:那么请同学们数一数你们文具的数量吧!比如说:“我有2跟铅笔,1把尺子…”生:举手回答。

“我有6跟铅笔呢…”“我有三把尺子…”“我有一把美工刀…”师:再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文具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比如说“老师的文具盒是布质的,老师的圆珠笔是塑料外壳的”。

那你们的文具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呢?生:举手回答。

“我的铅笔是木质的…”“我的文具盒是铁质的…”活动2 观察文具师:展示图2课堂情情:妍妍说:“我的橡皮软软的、香香的”。

彬彬说:“我的铅笔长长的”。

那么请同学们从文具的颜色、大小、软硬、气味、形状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的文具吧!生:观察自己的文具,并举手回答!“我有一个绿色的橡皮擦,它软软的、香香的…”。

“我有一把长长的尺子,它扁扁的,上面还有数字…”。

游戏活动1、“文具猜猜猜”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来做“文具猜猜猜”的游戏。

由一位同学说出某种文具的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明显的特征,让其他学生猜猜猜他说的文具的名称。

生:开始做活动。

2、“文具摸摸看”师:将各种各样的文具放进不透明的黑色袋子里,让学生来摸文具,再猜摸到的是什么文具。

生:积极参与。

板书设计:8 各种各样的文具“文具”的定义是学生学习用的物品,包括笔、尺子、橡皮、练习本、文具盒、胶水、书包等。

9 铅笔和彩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的铅笔或彩笔因笔迹和痕迹的差异,具有不同的使用。

通过观察、比较铅笔或彩笔的痕迹,知道功能相同的铅笔或彩笔有不用的使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铅笔和彩笔,对观察身边的物品感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比较铅笔或彩笔的痕迹,知道功能相同的铅笔或彩笔有不用的使用效果。

难点:通过研究铅笔和彩笔,对观察身边的物品感兴趣;培养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PPT课件word版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