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以上两首诗(曲),都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答案】1.思念家乡2.A【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黄鹤楼》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天净沙秋思》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B.《黄鹤楼》是登楼远眺,《天净沙秋思》不是。
C.“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理解有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D.“归乡途中”理解有误。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黄鹤楼》作者登楼远望,临大江抒发感慨,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故选A。
译文: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天净沙·秋思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2.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2.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岳所见之景。
你对哪句诗最有感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与“山”相关的诗句。
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和“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2.齐鲁青未了画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3.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分析。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主旨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指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抒发了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有“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齐鲁(齐鲁大地)” “阴阳(泰山的北面和南面)”“云”“鸟”,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青”“神秀”“昏晓”“曾”“归”,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
注意任选一句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山”,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山岛竦峙”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登快阁》黄庭坚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②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⑤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指作者自己。
②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③朱弦: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
④佳人:知心朋友。
⑤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1.这首诗颔联中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句,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落木天远大2.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绝”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3.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
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落木”(落叶)和“天远大”(秋高气爽)。
2.要求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所以可从自称痴儿了却公事,喜欢欣赏自然风物的角度,从对表明已无意仕途“绝”字与“弄长笛”“白鸥盟”等短语的分析,来考虑答案内容。
3.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分析是作答的关键。
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4.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
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A.《诗经•周南•关雎》 B.《使至塞上》(王维)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
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案】1.⑴D ⑵A2.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
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3.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1.(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
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
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
(2)A借用了典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2.比较阅读。
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
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
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
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
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
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
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
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