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1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心得体会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要真正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实属不易。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抓住趣味、情境、想象三条主线,层层推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小学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比如在让二年级学生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前,我先出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中描绘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在林子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动物,有小鸟、小猴、杜鹃和小鹿,还有骄傲的兔子和勤恳、谦虚的乌龟。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们马上就被图画的内容所吸引。

接着,我马上把话题一转,说:”这些情景啊,同学们是通过看了这幅画才知道的。

其实除了用图画能画出树林里发生的故事外,我们还能用音乐来讲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吧!”这样一来,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音乐怎么讲故事?怎么能听懂它呢?此时学生有了要听的欲望,教师便可”趁热打铁”,有效地进行欣赏知识的传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了。

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一般的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①官能欣赏;②情感欣赏;③理智欣赏,即产生听觉(器官功能)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从而感觉到美,最后产生欣赏情感上的共鸣。

要使学生产生这些审美感觉,就不可忽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音、投影、场景,创设集声、情、乐为一体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效果。

三、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当学生对欣赏作品进行听觉感受后,便开始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即由官能欣赏进入情感欣赏,这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及时地引导学生展开艺术想象。

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

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较适合小学低年级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使用。

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画面、幻灯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不同音乐情感的对比,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各种不同演唱、演奏风格的对比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评价和见解。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短文、和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要注意把握欣赏深浅的尺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决不能填鸭式地讲解音乐,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其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自己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求。

艺术美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人们一直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

其实,好的音乐作品本身无不体现着一个永恒的主题——真、善、美。

它能够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和对艺术美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的全面追求。

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以”真、善、美”来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生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通过美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2《音乐欣赏》这门课程我从大一开始就想选了,但无奈由于选修的人数太多一直与之无缘,可是使我感到幸运的是这学期终于选上了这门课,《音乐欣赏》课程学习体会。

现在将近期末,在这一学期的课程中我欣赏到了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和威尔第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并观赏了有关他们的影片且在经过老师的相关介绍后,我觉得自己对于他们的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音乐的理解感悟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我也有进一步的体会。

我觉得音乐与文学在某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音乐是流动的文字,其情感的表达是通过一个个音符,音符代替了文字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老师第一个介绍给我们的是肖邦的钢琴曲。

肖邦在此之前我对他的了解甚少,但在观看完影片《一曲难忘》后我便喜欢上了这个充满才华并以其美奂绝伦的音乐让无数人的心灵得到滋润的”钢琴诗人”。

他的音乐激励着波兰人民勇敢地进行革命,他的《夜曲》又是充满诗意的灵动的乐章。

肖邦用他的音乐表达了他高尚的理想和种种强烈的感情。

波兰亡国之后,肖邦拒绝为沙俄弹奏所表现出的固执和倔强;为躲避沙俄,他被迫离开华沙的无奈;流落法国后生活困窘,肖邦靠师友帮助的手足无措…直到遇到乔治桑的激情迸发,这些都在他的音乐中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爱与恨,喜与忧,切切实实地感受了他那诗人般敏感的心瞬间的跳动。

肖邦勇敢单纯的外表下透露着个性的摇摆和软弱,然而这些,并不影响他自身的魅力的表现,他依旧用自己的真诚和音乐感动着我们。

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他著名的《夜曲》。

柔和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宁静而美好。

在这样的音乐中我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各种烦恼、欲望都暂时抛诸脑后了,取而代之的是轻松与纯净的精神享受。

肖邦的音乐在中国是非常受欢迎的。

其中不仅是由于他的创作才华,还因为肖邦音乐中流露出的民族情怀与革命激情。

聆听肖邦的音乐,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通过音乐我们又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大师在舞台上敲击着琴键的身影。

我认为这是音乐欣赏这门课带给我的最大的乐趣与收获。

接下来我们欣赏了第二个天才李斯特的音乐。

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极富想象力,他充分挖掘了钢琴的音响功能,对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电影中的李斯特大胆地追求爱情,他不拘于世俗并具有反抗精神。

他喜欢演奏给他带来的掌声和荣誉。

当他置身在舞台上,俯身在键盘上,他忘我般的投入。

他时而雷鸣轰隆,时而爱语絮絮,时而面带梦幻般微笑,时而悲恸欲绝。

他的个性魅力使许多贵妇人神魂颠倒,他成了当时最伟大的钢琴家。

另一方面,他把他多年的思考、探索,业已成熟却又是较为复杂的思想,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及对饱受灾难之苦的民众的同情都浓缩在他的创作中。

李斯特的创作道路和他的演奏经历正好相反,后者一帆风顺,在世时就被冠以”钢琴之王”的美誉,而前者则历尽坎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影片中的李斯特也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他的内心既向往宗教式的宁静,而激情的演奏又让他难以抗拒。

这种矛盾交织的状态也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反映。

所以影片最后李斯特选择了清规戒律的生活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李斯特也积极帮助年轻而有才华的音乐家,如瓦格纳,在他看来音乐是不分民族国家的,音乐创作应是自由的。

影片中的李斯特为了帮助瓦格纳还不惜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足以看出李斯特的为人,让人敬佩不已。

随后我们又观看了介绍威尔第的影片并欣赏了他著名的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是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被誉为歌剧之王。

他于1842年,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他的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

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影片中的威尔第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创作维持生计。

他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

上天似乎是公平的,在历经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打击之后他迎来了事业上的辉煌。

丧子丧妻之痛让威尔第变得更加敏感,因而在创作中他更能注重把握人物的内心的世界。

歌剧《茶花女》让威尔第的名声更加远扬。

我曾看过小仲马的《茶花女》,很感人。

小仲马在观看完歌剧后激动不已并感谢威尔第,称赞他改编的歌剧将使《茶花女》更加出名。

玛格丽特虽然身为妓女,但她有着纯洁而高尚的灵魂。

威尔第用歌剧的形式使玛格丽特的形象更加丰满,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恋人深沉真挚的感情都令人十分感动。

转眼一学期的课就要结束了,但是老师带给我们的音乐盛宴我是不会忘记的。

肖邦、李斯特等大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们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创新与反叛,对世界音乐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些都值得我今后再去聆听他们的作品,细细咀嚼其中包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

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3音乐欣赏就是通过听觉去感受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美,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从其定义看出,音乐欣赏就是用耳去听,并且在这过程中通过联想等的一些思维方式去用心体会出来的对该歌曲或者乐曲本身的感情及美感当人需要用音乐去放松心情的时候,可以纯粹地从听觉上享受音乐,即从欣赏音乐过程中,由于感受旋律、节奏等音乐所包含的基本要素时达到放松心情的效果。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一定要具备很多音乐知识或者有高层次的欣赏水平,只要”打开耳朵”去听音乐即可。

在欣赏音乐时,你便会感受到到旋律是优美的或者是动听的,并且凭直觉去选择个人觉得悦耳的歌曲或乐曲去欣赏。

例如在听很多的交响曲时,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欣赏它的旋律,从中获得心情上的释放。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也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去体会歌曲和乐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欣赏同一首歌或者乐曲,通过联想,通过思考,从而得出这首歌曲或者乐曲所渲染的感情。

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去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体裁以及其音乐语言的特点和作者生平等等,更深层的体味音乐作品的内涵。

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对音乐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以及具备一定得欣赏能力。

而在更深入的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既可以获得欣赏过程中的快感,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正如当我们在听交响曲时,如果我们知道的作者创作用意,创作背景,我们就能听音乐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

在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往往每个人所领略的感受或者从中听出来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跟作者的创作的原意也不一定相同。

这是跟几个因素有关系的。

第一,这与我们对该音乐作品的本身的了解相关。

在不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音乐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与该音乐作品相关的具体内容时,我们在欣赏该音乐作品时或许就不会真正体会的出作者相凭借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欣赏贝多芬《致爱丽丝》这首音乐作品时,如果我们不了解该音乐的题目以及与该音乐相关的一系列信息,我们大概会觉得旋律悦耳,再根据个人情感赋予它一些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