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章_传输层协议_练习

第4章_传输层协议_练习

第 4 章传输层协议练习1.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主要为网络应用程序完成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即进程到进程的数据传输服务。

2.传输层把应用程序交付的数据组成传输层数据报,然后交给(网络层)去完成网络传输。

3.传输层不关心报文是怎样通过网络传输的。

(正确)4.网络通信的最终对象是(网络应用程序进程)进程。

程序进程在需要通信时,要通过某种方式和对方程序进程进行通信。

5.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了使网络应用程序之间能够顺利地通信,通信的一方通常需要处于(守候)状态,等待另一访通信请求的到来。

这种一个应用程序被动地等待,另一个应用程序通过请求启动通信过程的通信模式称作(客户/服务器模式)交互模式。

6.在设计网络应用程序时,都是将应用程序设计成两部分,即(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

安装有服务器程序的计算机称作(服务器),安装有客户程序的计算机称作(客户机/客户端),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式一般简写为(C / S)模式。

7.应用程序工作时,服务器一般处于(守候)状态,监视客户端的请求;若客户端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收到请求后执行操作,并将结果回送到客户端。

8.在Internet中,许多应用程序的客户端可以使用(浏览器)程序代替。

只需要开发Web应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上,而客户端使用浏览器(Browser)就可以和服务器通信。

这种以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网络应用程序通信模式称作(浏览器/服务器)交互模式,简称(B / S)模式。

9.根据数据传输服务的需求,TCP/IP协议传输层提供两种类型的传输协议:(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非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两种传输层协议分别提供(连接型)传输服务和(非连接型)传输服务。

10.传输层的(连接型)传输服务类似于数据交换中的电路交换方式,需要通信双方在传输数据之前首先建立起(连接),即交换握手信号,证明双方都在场。

11.(传输控制协议TCP)是TCP/IP协议传输层中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协议。

12.连接型传输服务在(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建立起通信进程之间的连接。

在TCP协议中建立连接过程是(比较麻烦)。

首先发出建立连接请求,(服务器)收到建立连接请求后回答同意建立连接的应答报文,(客户端)收到应答报文之后还要(确认)报文,双方才能建立通信连接。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传输层报文需要通过下层网络传输,而传输层对下层网络没有足够的信任,需要自己完成(连接差错控制)。

13.在连接型传输服务中,由于通信双方建立了连接,能够保证数据正确有序地传输,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建立的连接发送连续的数据流,即支持数据流的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进行(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可以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性)数据传输服务。

14.连接型传输服务适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

15.连接型传输服务虽然可以提供可靠的传输层数据传输服务,但在传输少量信息时的通信(效率)却不尽如人意。

从提高通信(通信效率)出发,TCP/IP协议的传输层设计了(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6.非连接型传输服务的通信过程由于通信双方没有建立连接,报文可能会丢失,所以非连接型传输服务的(可靠性)较差。

17.对于(非连接型)传输服务,由于通信进程间没有建立连接,只是发送数据时才占用网络资源,所以占用网络资源少。

18.非连接型传输服务传输控制简单,通信效率高,它适用于发信息较少、对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或为了节省网络资源的应用程序。

(正确)19.网络应用程序需要分别设计(客户端)程序与(服务器)程序。

在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中,除了(客户端)程序与(服务端)程序中需要处理的内容不同之外,两端之间的(数据)是必须考虑的。

20.为了使系统能够协调地工作,客户端程序与服务器程序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的数据交换,必须对通信报文中的数据格式、字段含义进行严格的定义,即定义应用程序的(通信协议)。

21.客户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必须按照(通信协议)去理解和处理数据报文内容。

22.网络应用程序(通信协议)就是说明各个字段的含义及表示方法,指示程序如何处理数据报文。

23.不同网络应用程序的通信协议内容是不同的,但都是对数据字段结构的说明和字段内容的约定。

(正确)24.有了网络应用程序通信协议之后,发送方应用程序按照协议规定组织数据报文内容,接收方按照协议规定读取报文中(字段内容)。

25.在TCP/IP网络中,应用程序按照通信协议组织好数据报文后需要交给传输层去传递到对方,应用程序在把数据报文提交给传输层时还需要提交什么呢?在TCP/IP网络中,应用程序在把数据报文提交给传输层时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向传输层说明。

(1)(采用哪种传输服务方式,是面向连接的TCP协议传输,还是无连接的UDP协议传输)。

(2)(接收方主机地址,即对方主机的IP地址)。

(3)(接收该数据报文的网络应用程序进程)。

26.应用程序进程是用(端口号)表示的。

网络上的一些著名服务器程序使用众所周知的知名端口号,用户自己开发的应用服务器程序可以使用一个1024~65535之间的端口号,该端口号必须是事先规定好,而且是(客户端)程序知道的。

27.在UNIX系统中,为了解决网络系统中的通信问题,提出了一种编程界面叫(Socket),表示“插座”的意思。

28.在Socket编程界面中,应用程序提供给传输层的接口参数称作(套接字)。

(套接字)的完整描述是({协议类型,本地地址,本地端口,远程地址,远程端口})。

29.套接字中的描述的协议类型:在TCP/IP协议中就是指(TCP)协议和(UDP)协议,表示该数据报文使用哪种协议传输;本地地址:本计算机的IP地址;本地端口:该通信进程使用的端口号,远地地址:对方主机的IP地址;远地端口:对方通信进程使用的端口号。

30.应用程序使用Socket编程界面调用(传输层)功能完成应用程序数据报文的传输。

根据选用的传输层服务类型不同,其通信过程也不相同。

31.在面向连接的C/S模式通信过程中,服务器进程一般都处于守候状态。

启动时,将指定的端口号绑定[bind()]到该进程,然后启动一个侦听[listen()]过程,进入守候状态。

当侦听到一个连接请求后,启动一个接收[accept()]过程,接收请求报文内容,建立和客户端的连接。

连接建立成功后进入数据报文传输状态,使用read()过程接收数据报文,使用write()过程发送数据报文。

数据报文传送完毕后,关闭连接,再进入侦听[listen()]守候状态。

(正确)32.在面向连接的C/S模式通信过程中,客户进程是在需要进行数据通信时才和服务器进程发起一次通信过程。

客户进程启动后,将指定的端口号(或从系统中申请获得的端口号)绑定[bind()]到本进程。

客户端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调用通信过程完成一次数据报文传输。

(正确)33.(通信)过程包括:向服务器进程发送建立连接请求。

连接建立成功后,进入数据传输状态。

使用write()过程发送数据报文,使用read( )过程等待接收应答报文。

数据传送完毕后,关闭连接。

34.在面向非连接的C/S模式通信过程中,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之间(不需要)建立连接,通信过程比较简单。

35.在面向非连接的C/S模式通信过程中,服务器进程一般处于(守候)接收数据状态,客户端需要发送数据时,(直接)将报文发送给服务器。

36.TCP/IP参考模型就是起源于ARPANET中的传输控制协议和Internet协议IP。

TCP协议是一个著名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它主要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出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服务。

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就是完成(可靠性的数据传输)服务。

37.为了保证数据可靠地传输,TCP协议中采用了两项差错控制技术:(数据确认)技术和(超时重传)技术。

38.在TCP协议中设置了一个32位的序号字段用干对要传送的数据按字节编号,序号字段内容就是发送数据报文的第1字节的编号。

例如,序号字段内容=2101,表示发送报文的第1字节编号是2101;如果该数据报中有800字节,那么下一个数据报的第1字节的编号就是(2901)。

39.TCP协议中还设置了一个32位确认号字段用于向发送方发送已经正确接收的报文字节编号。

确认号字段的内容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该编号之前的数据已经正确接收,第二,发送方需要从该编号开始发送下一个报文。

其中包括对接收正确的数据的确认和对接收的差错报文的差错控制。

(正确)40.在TCP协议中使用的数据确认技术采用的是“(累计确认)”方式。

就是说,如果前面的报文传输错误,绝对不会确认后面的报文;或者说,即便后面的接收正确,只要前面有接收错误的报文,也要从发生错误的报文开始全部重发,也就是全部返回重发方式。

41.“(累计确认)”就是指如果收到了后面报文的确认信息,前面的报文肯定已经接收正确,即便以后再收到前面报文的确认信息,也不需要处理了。

42.“(累计确认)”方式的优点就在于数据报文在Internet中传输时,不同报文所经过出路径可能不同,到达目的地的先后顺序可能出现差错,但是只要收到了某个报文的确认信息,就说明前面的报文已经正确接收,确认信息不会发生二义性。

43.传输层虽然不考虑数据报是如何穿越物理网络的,但是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考虑,传输层要考虑到报文可能会在网络传输中被丢失,所以TCP协议采用“(超时重传)”技术。

44.在TCP协议中,发送方每发送了一定数量的数据报文后需要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只有收到了确认信息后,才能继续发送。

发送方在发送了数据报文后会启动一个定时,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还没有收到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发送方就认为该报文已经丢失了,需要重新发送,这就是(超时重传)。

45.流量控制是两个通信对象之间的传输流量控制。

TCP协议中使用“(窗口)”技术实现传输层之间的通信流量控制。

46.通过调整接收窗口尺寸可以实现两个通信对象之间的通信(流量控制)。

接收窗口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接收者的处理能力,例如可用数据缓冲区的大小等。

47.但是在网络传输中,报文还需要中间节点(一般为路由器)的转发,由于路由器的处理能力不足,可能导致报文的丢失或延迟,这种现象称作(网络拥塞)。

48.发生网络拥塞时,不能仅靠超时重传解决问题。

因为重传只能造成拥塞的加剧。

控制拥塞需要靠网络中的所有报文发送者(降低)发送数据的速度,控制自己的通信流量来完成。

49.TCP协议中的网络拥塞控制也采用“窗口”控制方法。

在传输层实际上有如下三个窗口。

(1)(通告窗口);(2)(拥塞控制窗口);(3)(发送窗口)。

50.在TCP协议中,为了建立可靠的连接,采用了(三次握手)过程。

这个过程是:客户进程首先发送一个连接请求报文,向服务器进程请求建立通信连接,并通告自己的发送数据序号和接收窗口尺寸,协商数据最大分段尺寸MSS;服务器进程收到连接请求报文后,发回一个应答报文,通报自己的数据序号,确认发送方的数据序号,通报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协商数据最大分段尺寸MS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