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官的MRI诊断

五官的MRI诊断


扫描平面及层厚的选择
• 横断、矢状及冠状面可从不同视角显示眼及眼眶 的解剖结构与病灶,但多数根据病情需要选择2个 平面进行检查。最常用的成像平面是横断面,辅 以冠状面或矢状面扫描。与视神经平行的倾斜面 扫描主要用于检查视神经的病变。横断面及矢状 面可显示眶内视神经及眼外肌的全程,而冠状面 则有利于显示位于眼眶上下壁的病变。
色素瘤和血管畸形等,此MRI有利于定性。 缺点:MRI对较小钙化、新鲜出血及骨质改变方面的显
示不如CT,眼内有金:
• 眼球及眼眶外伤 MRI对眶壁骨折及急性期 出血的显示不如CT,但MRI显示眼眶内病 变较清楚,如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尤其 是管内段及颅内段)等,但外伤有顺磁性金 属异物者禁忌做MRI检查。
五官的MRI诊断
眼及眼眶
适应症
MRI是一种较理想的眼部疾病检查方法。 优点 • 无辐射损伤,无痛苦,尤其适用于小儿及多次随访者。 • 软组织对比好,显示眼眶解剖结构清楚。 • 可作任意平面成像,如平行于视神经的倾斜面扫描。 • 较少使用造影剂。 • 某些眼部疾患具有特征性信号强度,如皮样囊肿、黑
正常MRI影像表现(图3-1)
• 正常眼部MRI信号强度一般以大脑皮质作为 信号参照,但有时为描述病变的信号改变, 常将病变与眼外肌信号做比较。
眼眶 • 在MRI图像上致密骨所含活动氢质子极少,
T1及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而松质骨内含红 骨髓,因而T1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正常 眶缘骨质坚厚,除致密骨外,尚有较少的松 质骨,T1及T2加权像为高信号。而眼眶四壁 主要由较薄而致密骨板构成,T1及T2加权像 为低信号,加上眶壁旁的副鼻窦内的气体亦 为低信号,因而MRI对眼眶轮廓和形态的显 示远不如CT敏感和准确。
• 眼眶炎性疾病 如眼眶蜂窝织炎与脓肿、眼 眶炎性假瘤等,MRI可明确病变范围,做出 定性诊断。
• 眼球疾病 如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炎、 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病、脉络膜 黑色素瘤等。
• 眶内肿瘤 如眶内血管瘤、视神经胶质瘤、视神 经脑膜瘤、神经鞘瘤、淋巴瘤、泪腺肿瘤、转移 瘤等,MRI多平面成像可较好显示肿瘤的位置及 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 眼眶血管畸形 如眼眶静脉曲张、动静脉血管畸 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眶内动脉瘤等。
• 突眼的查因。
• 眶周及全身疾病累及眼眶 如副鼻窦病变、颅骨 病变、颅内及颅底病变对眼及眼眶。
MRI检查方法与技术
检查注意事项 • 检查前应取下患者身上的一切金属物品,
眼部应注意洗干净眼影等化妆品。 • MRI为高磁场强度的检查,因此对眼部有
• 扫描范围上下应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险、 眶尖及邻近颅内结构如海绵窦、鞍区,层厚一般 应≤3mm,适当间隔扫描。
成像序列 • 一次完整的MRI检查必须同时包括T1加权像及T2
加权像,观察病灶在T1及T2加权像的信号改变, 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自旋回波(SE)序列是临床上 最常用的脉冲序列,目前己部分被快速自旋回波 序列如Turbo,FSE取代,后者图像与SE序列图 像相仿,但成像速度明显加快,适合眼部检查; 脂肪抑制技术在眼部检查是较常用的技术,因高 信号的球后脂肪易掩盖对病灶的观察,脂肪抑制 后可降低球后脂肪的高信号,有利于病灶的观察。 增强扫描 • 眼球及眼眶结构在MRI平扫T1及T2加权像上有良 好的信号差别,一般不需增强扫描,但有时为了 鉴别诊断,增强扫描仍有一定的价值。
眼外肌 • 眼外肌包括4条直肌(上、下、内、外直肌)、
2条斜肌(上、下斜肌)和1条提上险肌。 • 4条眼外直肌均起源于眶尖处视神经周围
的总腮环,上、下、内、外直肌分别起自 总腮环的主、下、内、外侧,沿眼球与眶 内侧壁的间隙向前伸展至眼球前部,止于 巩膜。各肌之间有肌间筋膜相连,围成锥 体形,称为肌圆锥。肌圆锥以视神经孔为 顶点,眼球为底部,视神经位于其内,因 此可将眼眶内间隙分为肌锥内间隙和肌锥 外间隙。
• 上斜肌亦起源于总腮环,在上直肌与内直肌 之间前行至滑车,经滑车向后外反折止于巩 膜;下斜肌起自眶底壁内侧,沿下直肌之下 与眶底之间向后外方延伸,止于眼球后外侧; 提上险肌起自视神经孔上方,向前行于上直 肌之上止于上眼险。
金属异物者禁忌检查,以防金属异物在磁 场中移动而损伤眼球。 • 眼部肌但I检查时一般要求闭眼,眼球固定 不动,尽可能避免眼险启闭,减少眼球及 眼险运动所致的伪影。
线圈的选择 • 眼部MRI检查通常可采用标准的头颅线圈或特殊
的眼眶表面线圈,或两者结合使用。头部线圈检 查的视野大,可同时包括双眼、眼眶及颅内结构, 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较好,且眼球运动伪 影相对较少,但眼部图像偏小,显示眼部精细结 构欠清晰。眼表面线圈分单眼或双眼表面线圈, 检查视野小,信噪比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眼眶内 容的解剖细节,尤其是对眼球的结构显示更佳, 但对眼球运动敏感,特别是加权像有较多运动伪 影。此外,由于信号强度与距线圈的距离成反比, 因而会影响球后、眶尖及颅内病变的显示。一般 对眼险及眼球内病变可选择表面线圈,而对球后 及眶周病变则可选用头部线圈或眼线圈加头部线 圈。
视神经 • 视神经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从眼球后极穿出球
壁经过眼眶和视神经管进入视交叉。视神经在T1加权像和 T2加权像均为中等信号,其直径约3~4mm,长度4~5mm, 可分为4段:①球内段:长约1~2mm,由于巩膜在MRI T1 加权像呈略低信号,因而穿过巩膜的球内段视神经可辨认。 ②眶内段:长约25~30mn,自眼球后极至视神经管眶口, 这段视神经长度超过眼球后极至视神经孔实际距离,此乃因 为视神经有轻度弯曲以适应眼球转动。在高信号的球后脂肪 衬托下此段视神经显示清晰。③骨内段:位于视神经管内, 长5~6mm。④颅内段:自视神经管内口至视交叉处,长约 10mm。由于没有骨性伪影干扰,MRI对管内段和颅内段显 示清楚。 • 沿视神经走行的斜位及矢状断面可显示视神经全长,冠状位 视神经眶内段则表现为眶内正中偏上类圆形视神经断面,而 视交叉则表现为垂体上方横条影。 • 视神经周围有三层鞠膜,即硬膜、蛛网膜和软膜,由于硬膜 下腔和蛛网膜下腔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 号,则可将其与视神经区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