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五章 儒林外史

分子,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厄运;功名 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 败,不能不引起后人深深思索。八股取 士制度下,一代士人的人性与灵魂落入 空前的空虚、悖谬及扭曲之中。
• go
小说肯定的三类人物形象
• 第一类,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
琼枝。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 女子形象。
• 杜少卿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
作者要表达的心声:
• 作者对他们采用漫画式扫描,表达作者
的几点认识:(1)他所推崇的真儒正身 临着严苛的人文环境。(2)科举制已经 失去了代圣人立言的初衷,士人之性灵
在此举业之中得不到半点陶冶。(3)大 凡读书一与直接的功名联结就失去了 所以读书的意味!!!
• 八股取士制度牢笼和戕害了一代代知识
第三类,假名士形象
• 这类人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
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不走 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在骨子里对 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如娄二公子、盐 商万雪斋、匡超人、杜月卿等。作者通过 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 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这些假名士 的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儒林外史》的不同版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二、《外史》的结构组成
• 第1回,以王冕笼罩全局;第56回,呼应开头 • 2~30回,揭露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态及其灵
魂的扭曲;
• 第31—46回,树立真儒典范; • 第47—55回,在现实面前的深深无奈和悲凉
的沧桑感。而作者的理性思考,也是同步表现 出来的;
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
• 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
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
《 儒 林 外 史 》 冷 峻 刺 世
第二类,贪官劣绅形象:
• 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出仕则大多
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 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 奉,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 。
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 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 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 放。
第二类,真儒名贤形象
• 他们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
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 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 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 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 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代 表是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版 本
文行出处
• 第一回后半部叙述秦老爹于洪武四年进城,
带回了一本邸抄:王冕看上面载有“礼部议 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 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说道:‘这个法却 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 “文行”者指儒者的学问、人品、境界、践
履。“出处”者则是《论语》所谓“用之则 行,舍之则藏”,或《孟子》之“达兼”、 “穷独”。
小说否定的三类人:
• 第一类,热衷科举功名的鄙陋儒生形象: • 一种是得到功名却灵魂扭曲的腐儒,如二进。 • 一种是借科举已获取了功名而灵魂依旧空虚者。
这一类人物的代表是鲁编修。
• 一种是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 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四位奇
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 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 又文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 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等这样一些 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
现实中有四大奇人吗?
• 明代唐寅有诗曰: •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
• “闲斋老人”序云:“名曰‘外史’,原不自
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 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下人者;有倚仗功名 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 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 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 柱。……《传》曰‘善者,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
• 56回,以四大奇人为新理想的探索——自食
其力、不受功名富贵牢笼的新人物。
三、《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 《外史》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
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 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 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 一部儒林痛史。简单说:一是对科举制 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 追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明清知识分子的浮世绘
本章内容
• 一,文木老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现代人对此书的评价:
• 小说家张天翼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只
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起我自己所处的这 个世界,联想起我自己的一些熟人……似乎觉 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后来越想越糊涂,简 直搞不清他们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 朋友了。”(《读儒林外史》,《文艺杂志》2 卷1期,1942年12月15日)
一,吴敬梓生平:
• 吴敬梓(1701—
1754),字敏轩,安 徽滁州全椒人,中年 移居南京秦淮河畔, 自称秦淮寓客,书斋 为文木山房,故晚年 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其它著述
• 《文木山房集》十二
卷,已佚。今存乾隆 年间刊行之四卷本, 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 文作品。1999年发现 《文木山房诗说》。
• 吴组缃先生在80年代说:“关于中国知识分子
的历史性格和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 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已经全有了。”
• 文木先生(1701~1754)穷困潦倒了
一生,他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叛 逆而追寻,清醒又无奈,他用其如椽巨 笔写成描绘知识分子群体千态百象的 《儒林外史》。一部《儒林外史》是这 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用心弦弹奏的讽 刺交响乐,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回味, 能够听出作家的愤恨和鄙夷,抗议和悲 哀。
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 清代郑燮等也有类似说法。 • 这些现实中的人物与文木老人笔下的理想
人物有想通之处。
《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
• 《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
作品,着重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灵魂 的毒害,对青年的毒害,批判了礼教的 虚伪和吃人的本质。也塑造了一些正面 人物形象,有意与庸俗丑恶的儒林人物 相对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