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企业自查表
12.3
企业处置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自查
存在
问题
及整改
措施
自查人员签名: 企业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备注:1.该表由食品生产企业依据内容进行自查填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2.食品生产企业每季度应对照检查项目开展食品安全自查。
食品
标识
标注
符合
情况
6.1
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6.2
成分或者配料表
6.3
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6.4
保质期、贮存条件
6.5
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6.6
产品标准代号、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6.7
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食品销售
台帐记录
情况
7
食品出厂销售时,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检验合格证号、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标准执行
情况
8.1
企业标准备案
8.2
收录执行最新标准
不安全
食品
召回
记录
情况
9.1
发现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9.2
对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
采购
进货
查验
落实
情况
2.1
采购所有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时,必须进行进货查验,并在相应进货查验记录台账本上做好记录,粘贴供货者资质证明文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进货票据及该批次产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确保每批原料产品合格。
2.2
进货查验记录台账中,要详细记录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来源信息,实现每批食品可追溯。
11.2
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应当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库房或分区存放。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润滑剂、燃料等物料应当与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等物料分隔放置。库房内的物料应当与墙壁、地面保持适当距离,并明确标识,防止交叉污染。
企业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
12.1
企业制定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12.2
企业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3.7
生产中人流、物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8
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9
设备、设施运行良好。
3.10
现场人员卫生防护措施得当。
3.11
不得使用回收食品生产食品。
3.12
不得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食品。
3.13
不得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
出厂
检验
落实
情况
4.1
用于检验的设备检定合格,标识清晰。
食品生产企业自查表
单 位 名 称:
单 位 地 址:
负责人姓名:
联 系 电 话:
食品生产企业自查表
企业名称(盖章) : 生产地址: 联系电话:
检查
项目
序号
自查情况(符合打√,不符合打×)
不符合
项描述
企业
资质
变化
情况
1.1
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合法有效
1.2
实际生产方式和范围与证照相符
1.3
生产条件变化应向食药部门报告
生产
过程
控制
情况
3.1
厂区内环境清洁卫生,区域清晰,不得有污染源。
3.2
生产加工场所清洁卫生,布局合理,不得交规程,记录详实。
3.4
企业必备生产设备、设施维护保养和清洗消毒具有操作规程,记录详实。
3.5
产品投料记录详实。
3.6
生产加工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记录详实。
4.2
检验的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状态良好。
4.3
检验员应具备相应能力,持证上岗。
4.4
出厂检验项目齐全。
4.5
出厂检验的原始数据记录和检验报告相符,客观真实。
4.6
产品留样完整,记录详实。
4.7
每批出厂产品应能追溯至出厂检验报告及原始检验记录。
不合格品
管理情况
5
生产不合格产品,应按程序处置,并记录备查。
9.3
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所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从业
人员
10.1
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10.2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记录
库房
管理
11.1
库房整洁,地面平整,易于维护、清洁,防止虫害侵入和藏匿。必要时库房应当设置相适应的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