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城市概况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东与福建接壤,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
全市总面积陆地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6公里。
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265万人。
聚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2100多人。
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潮州市域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
潮安县辖19个镇,饶平县辖21个镇,湘桥区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潮文化”的发祥地。
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历史沿革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南海郡六县,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的义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其郡治所在海阳县,即今潮安县。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
翌年,立州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此为潮州名始出。
其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潮州一名又几经变化,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潮州地名从此固定下来。
潮州在唐“贞观之治”时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原文化在潮州广泛传播,开古城风气之先。
历宋、元、明、清,潮州相沿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朝的社会稳定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交通、文化、宗教各方面建设的进展,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
明代潮州府进一步兴旺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形成规模宏大的坊里格局,此时修筑的石砌城墙其形制保持至近代。
清末潮州开埠为通商口岸,对外交流频繁,成为粤东地区主要商埠和著名侨乡。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1.历史文化特色(1)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
潮州自汉代置县以来,为历代郡、州、路、府、道的治所,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宋以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历史格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山川灵秀的“临海名邦”。
古城周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金银韩三山如屏,韩江水环城似带,湘子桥东西通衢,凤凰洲二水中分,外八景镶嵌其间”。
(3)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
潮州是“十相留声”之所,以韩愈为代表的名公臣卿在潮州兴文重教,促进了潮州文化的发展,使潮州文风蔚起,豪贤辈出。
(4)影响深远的“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外。
(5)繁华兴盛的“商埠侨乡”。
潮州自宋以来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遍布五洲四海,有李嘉诚、饶宗颐等诸多华侨俊彦。
2.历史文化价值(1)潮州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潮州为中心的潮州文化独具特色,流播深远。
(2)潮州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丰富集中,以许驸马府、广济桥、开元寺、笔架山宋窑遗址等为代表的潮州文物古迹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潮州土楼为代表的城乡历史村落分布广泛,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3)潮州古城保持着“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格局,城内大部分地区保持着历史风貌,现存历史街区与地段集中体现了“东财西丁、南富北贵”历史功能布局,古城与周边“三山如屏、一水似带”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
(4)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潮州文化”贯穿在潮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传统建筑、传统工艺、传统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是具有典型保护价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域。
3.名城特色要素构成潮州名城特色构成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个部分。
(1)自然环境要素——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指对潮州“三山一水”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保护。
(2)人工环境要素——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指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传统民居与骑楼街道的独特形式、以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3)人文环境要素——人们传统社会生活风貌的体现,指对潮州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民俗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
四、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1.重要文物(1)基本情况潮州市域范围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潮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潮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饶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
在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三分之一集中在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共有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2)潮州市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1)广济桥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许驸马府许驸马府位于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系宋太宗曾孙妇女德安县主之婿许珏的府第。
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点。
许驸马府,坐北朝南偏东8°,面宽42米,进深47米,占地面积约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
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
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
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全宅木屋架概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袱之上。
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色之竹编灰壁。
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
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3)潮州开元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潮州市区开元路东段。
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和著名的游览胜地。
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历代均有维修,现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
整座寺既保留了唐代的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
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香积橱、方丈厅、知客堂、神农堂、梵天香界照壁以及石经幢、阿育王式塔等。
寺藏文物丰富。
4)己略黄公祠己略黄公祠位于潮州市区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诸十三年(1887),为私家祠堂。
该祠是潮州传统木雕、石雕艺术的集中体现。
该祠坐北向南偏东20°,面宽18.54米,进深25.7米,现有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是一座二进院落。
头进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是廊轩,后厅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
门楼前坡为精美石雕屋架,综合运用了浮雕、圆雕、镂空等石雕技法。
石构门面分布了四幅沉刻文字,两幅沉刻图画;门额面刻“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是全祠石雕艺术的集中体现。
后厅前抱厦及上厅廊步的雕作屋架,在梁枋、接柱之间汇集了潮州木雕工艺的多种技法和表现手法,其密度之大,工艺之精,为世所罕见。
后厅中糟屋架是“三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的典型结构,全部饰以金漆木雕,突显了祠堂金碧辉煌又稳重端庄的气氛。
戏曲传奇、民间故事是己略黄公祠木雕装饰的主要题材,如“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地方题材也得到体现,如“韩江景丽”等。
外形色彩上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轻重有别、层次分明,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
5)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市区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
“百窑村”,又称“水东窑”、“白瓷窑”。
始于唐,兴盛于宋,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
产品主要有碗、盘、盏、灯、炉、杯、壶、盂、盒、豆、釜、洗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术瓷。
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釉等。
其主要特点是釉质晶莹润泽,釉层较薄,多为不开片或开极细的鱼子纹片。
纹饰以划花为主,还有雕刻和镂空。
1953年以来先后发掘了龙窑10座,阶级窑1座,最大的龙窑残长79.5米。
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其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有小洋人、哈叭狗,还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佛像。
而最宝贵的是几个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年号及“水东中窑甲”、“匠人周明”等铭文的佛像。
6)韩文公祠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市区桥东韩山(笔架山)中峰西麓中轴线上,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建,元、明、清各代均有续修,现主体基本为明、清建筑。
该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为颂扬韩愈治潮功绩而建,是历代潮州士庶祭祀凭仰韩愈的处所。
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祐七年(1092年)撰写了《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一文,使韩文公祠声名远扬,成为世人认识潮州的纽带和窗口。
同时,由于韩愈在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地位,以及治潮的历史功绩和对潮州历史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使韩文公祠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
7)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潮州老城,由青亭巷大夫第、青亭巷大夫第祖宅、湖西书院、马使埕闫宅、东府埕儒林第、卓府、黄尚书府、铁巷陈宅、兴宁巷大夫第、甲第巷大夫第、甲第巷外翰第、辜厝巷王宅、红栏杆、德里旧家、辜厝巷林宅、郑厝巷蔡宅等遗存组成。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建于明至民国时期,基本形制为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建筑,院落规模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小规模民居“四点金”,及其发展而来的多座多间从厝式府第,还有极具特色的“书斋庭院”式民居。
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均是潮州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潮州地区古建筑特点及其风格演变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8)从熙公祠从熙公祠位于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一村。
清同治九年(1870年)兴建,至光绪九年(1883年)告竣,历时14年。
由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兴资所建,为私家祠堂。
该祠是典型的潮州近代祠宇建筑,在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和构架系统上遵从传统的营造法式,在建筑装饰、色彩与结构的结合方面,则充分运用了潮州石雕、木雕及彩画的高超工艺技法,因而极富地方特色,是潮州近代祠宇建筑中的杰作。
从熙公祠面宽31.22米,进深42.25米,总建筑面积1319平方米。
祠分前后两进,附有天井、抱厦、两廊及后包,其四厅相向的基本格局及大部分构件均保存完好。
首进为九桁垂花门,门楼为双面镂空石雕屋架,门楼前埕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面及两侧共分布六幅凹肚石雕。
其中四幅分别以仕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的青石彩绘通雕,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之”字形构图,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石雕工艺中的罕见精品,集中展示了从熙公祠精致石雕装饰的高超技艺。